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瑞土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
A .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A . 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B . 在饭店吃到西红柿炒蛋 C . 买到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 D . 在夜市买到棉布做的衣服
阅读材料,回管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美)香农等《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

材料二:通过掌控国际规则整合力量和优势,是美国不同于以往帝国或霸主国的治理方式。尽管自罗马帝国到英帝国,历史上的世界或地区霸主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制度移植等手段进行管理,但广泛地运用规则主导权构建覆盖全球范围的制度网络,却始于美国。更重要的是,以往世界大国所确立的霸权地位与国际规则之间的共生性和从中获益都远不及二战后

的美国。

——摘编自高程《从规则视角看美国重构国际秩序的战略调整》

材料三:那些预言在目前局势下保持平衡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1648年建立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个体系中的所有国家都分享着它们所认定的一种共同的欧洲文化。而今天的全球政治是和多文明化一样的多极化,法国、俄国、中国在挑战美国霸权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文化的差异使他们难以组织一个有效的联盟去反对美国的霸权。

——摘编自(美)塞缪尔《全球战争与和平的前景或一超多极世界的转变》

  1. (1) 对图8中的信息加以解读。
  2. (2) 分析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二战后的美国“不同于以往帝国或霸主国的治理方式”。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前景的认识。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 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 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 (1) 指出材料一中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指出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特点。
  2. (2) 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 (3) 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 (4)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 . 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和礼仪性的 B . 皇帝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C .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 . 政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以下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是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④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A . ①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邓小平指出:“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 . “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
A . 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B . 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C . 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 .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 .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 .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 . 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图7, 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图7                        图8                    图9

A . 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 . 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 . 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 . 荷 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15分)【战争与和平】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8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得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A50年代末                B60年代末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自宋代以来,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B.知识分子的个人爱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的选择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有人说,“危机”是危难,也隐藏着机遇。因此,历史学家对于那场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曾这样评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既是一场大灾难,也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中“机遇”是指

A、各国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经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建立了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经济

D、迫使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为德意志新皇帝,与执政了长达26年的德意志首相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其结果应是

      A.联邦议会罢免俾斯麦首相职务       B.帝国议会调和国王与首相的矛盾

      C.首相向帝国议会求助废黜国王       D.国王以合法的方式迫使首相辞职

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

 A.雇佣劳动关系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

 B.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劳动的工场

 C.蒸汽机的使用促成了动力和能源的巨大革命

 D.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生产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些记载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 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
C. 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 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