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 . 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 B . 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 . 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 D . 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
A .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A . 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 . 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 . 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 . 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据记载,汉代鲁人“身(男)善织履,妻善织缟”,“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材料反映出汉代(    )

A . 丝织业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B . 出现男耕女织耕作方式 C . 民间丝织业市场逐渐扩大 D . 手工业受到政府的重视
如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 .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 .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C .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D .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 (2) 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 (3)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有学者指出,从美国的视野看,当今世界上对重大的战略军事的关切突出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持续的、急剧的和加速的军力建设,特别是海空战略性投射能力建设。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 美国以霸权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 B . 中美两极格局的形成 C . 军事实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D .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三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20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鲁迅的《呐喊》集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   )

A .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 . 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 C . 反映了当代下层人民的精神风貌 D . 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

时间

1790年

1820年

1870年

城市数(个)

6

61

663

城市人口比重

3.35%

7.2%

25%

A .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 . 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 . 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 . 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这些变化(    )
A . 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 B . 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 C . 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D .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说:资本家是虎,我们不能说,本国的虎比外国的虎不会食人;我们也不能说,只可抵抗外国的虎,不必扑杀本国的虎。由此可知,他当时(  )

A.认为反帝反封是终极目标

B.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足

C.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性质

D.对资本的属性认识深刻

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上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3)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1796年,华盛顿在其告别词中说,“政党精神是一团火,我们不要熄灭它,但要一致警惕,以防它火焰大发,变成不是供人取暖,而是贻害于人。”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显示了美国建国初期党派的出现及其不断的纷争

B.对处于萌芽状态的政党与派系倾轧的警觉与忧虑

C.美国后世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华盛顿的想法相悖

D.华盛顿积极支持党派活动、搞两党轮流执政

201012月浙江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5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是 (    )

A.生物进化论    B.经典力学理论   C.电磁学理论    D.量子力学理论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反映右图历史的资料,我们可能在下列哪一本

著作中看到中看到

A.《明太祖传》

B.《明惠帝传》

C.《明成祖传》

D.《明神宗传》

 法国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这些措施

A.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精神                B.堵断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C.推动了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D.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