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下表是1949—1990年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

文盲率(%)

1949

54167

80.00

1964

72397

23327

38.10

1982

103188

23582

22.81

1990

114333

18003

15.88

A . “左”倾导致“文革”后教育受挫 B . 义务教育使文盲率快速下降 C . 制度变迁影响教育普及程度 D . 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教育发展
二战开始以来,纳粹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
A . 进攻波兰 B . 不列颠之战 C . 莫斯科战役 D . 斯大林格勒战役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
A .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 .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 .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B .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C .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
A . “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B . 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 C . “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 D . 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酉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 “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B . 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 C . 汉族与其它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D . 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
夏商周时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 .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 .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 .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 .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淸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

①郡县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行省制度

④军机处

A . ①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金史》记载:“(金太祖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史籍所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
A . 都创立兵农合一的制度 B . 政权建立后其封建化进程加快 C . 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 D . 都兴起于辽河上游
曾被列宁评价为“当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 .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 .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 .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 .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北宋山水画作品《晴蛮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 . 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 . 理学观念影响绘画          D . 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同州(陕西省大荔县)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这段材料表明宋代的商业(    )

A . 商品种类繁多 B . 打破时空限制 C . 纸币广泛流通 D . 开始出现草市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理性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与材料中艺术风格相似的文学作品是(   )
A .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 . 《老人与海》 C . 《自由引导人民》 D . 《人间喜剧》

2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反革命的理由。(2分)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4)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4分)1787年美国宪法在多元利益相互妥协后确立的政体什么?(2)


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                                       ②向富裕大户征收免役钱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李贽说:“除欲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这表明他

A.将孔子树立为思想界的神圣人物    B.认为儒家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C.主张是非的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    D.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空谈道德

14.右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

这反映了该地区(  

A.工场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普遍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降低        

D.自然经济丧失优势地位

197315,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  )

A. 设内阁,置六部                        B.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 设军机处                               D. 设总理衙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