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 | 文盲率(%) | |
1949 | 54167 | — | 80.00 |
1964 | 72397 | 23327 | 38.10 |
1982 | 103188 | 23582 | 22.81 |
1990 | 114333 | 18003 | 15.88 |
①郡县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行省制度
④军机处
材料一: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2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2分)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4分)1787年美国宪法在多元利益相互妥协后确立的政体什么?(2分)
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 ②向富裕大户征收免役钱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李贽说:“除欲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这表明他
A.将孔子树立为思想界的神圣人物 B.认为儒家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C.主张是非的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 D.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而空谈道德
14.右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
这反映了该地区( )
A.工场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普遍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降低
D.自然经济丧失优势地位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 )
A. 设内阁,置六部 B.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 设军机处 D. 设总理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