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 B .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 C .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
A .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 .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 .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 .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 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多山多岛环海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工商航海业,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成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做出贡献的是(    )
A . 梭伦改革 B .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C .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 伯里克利改革
下列对《荷马史诗》和历史活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荷马史诗》的某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活动,历史活动决定了《荷马史诗》的某些传说的产生 B . 《荷马史诗》的神话决定当时历史活动的内容,历史活动说明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 C . 《荷马史诗》的神话决定了当时历史活动,历史活动反映于《荷马史诗》 D . 《荷马史诗》的神话反映了当时历史活动,历史活动决定于《荷马史诗》的神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力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 .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B .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 “心外无物”
1832年10月25日,英国《贫民卫报》载文:“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该文认为英国此次改革(    )
A .   结果体现了决策者的意图 B . 客观上不利于共和制发展 C . 基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D . 目的是为了巩固贵族统治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 .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C .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 .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周恩来曾率领代表团参加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它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1954年的(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013·福建三明月考)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8.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3分)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4分)

(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2分)

《史记》记载,周武王分封诸侯,“……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据此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西周分封的对象有(  

①功臣  ②殷商降族  ③同姓亲族  ④帝王后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放烟花的中国传统方式点燃了亚运圣火,火药武器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于(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恢复指什么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成立人民委员会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 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晚清朝贡外交的影响    B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两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仔细观察下图(《孔子退修诗书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该图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孔子编修六经的场景②孔子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③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④孔子的思想属于守旧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