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项目 | 含义 | 目的 | 本质 | 地位 |
内容 | 人的思考、判断 |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 资产阶级民主、科学 | 启蒙运动的旗帜 |
方法 | 人的思考——怎样思考(科学)——思考什么(人的权利) |
项目 |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
考试内容 |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41.(10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材料一 3月7日,临时参议院开始讨论,3月11日公布,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以参议院、总统、国务员行使统治权。……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总统总揽政务,统率陆、海军,任命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官规,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及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则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
——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
(1)中国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结合所学指出临时参议院公布的这份政治文件的名
称及其历史地位(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份政治文件是如何从制度设计上限制总
统权力的(3分)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
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2)材料二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1分)它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的情况下提出的
(2分)
材料三 全国人大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
1896年 |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
1898年 |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
1900年 |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
1901年 |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
l903年 |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
1905年 |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
1906年 |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八世纪前后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有何意义?
(3)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三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2,4,6
材料四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提出的为政思想和相应的施政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末年的民生现状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太平天国政权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在当时无法实施的原因。
(4)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原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该诗句的风格是:
A.18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风格 B.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格
C.19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风格 D.20世纪欧洲的现代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