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 .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B . 有一定的决策大权 C .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 . 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

A .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 .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据不完全统计,在袁世凯当政时期,有54项经济法规颁布,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这说明袁世凯政府意在(    )
A .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 缓和与革命党的矛盾 C . 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D . 为复辟帝制奠定基础
公元7~13世纪,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 . 统一阿拉伯半岛 B .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 . 建立了伊斯兰教 D . 沟通东西,兼收并蓄
明清时期我国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
A . 徽商和晋商 B . 晋商和湘商 C . 徽商和粤商 D . 晋商和鄂商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设立了(   )
A . 枢密院 B . 内阁 C . 殿阁大学士 D . 军机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四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朝鲜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这说明朝鲜(    )
A . 民族、民本意识出现 B . 缺乏创新 C . 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 D . 忠孝治国
以下各项关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次大战后世界市场持续萎缩 B . 工农业生产力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 C . 股票投机破坏了金融市场稳定 D . 大量工人失业使社会消费需求锐减
下表是1890~1900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1890~1894年

1895~1900年

进口

14200

21400

出口

10700

15100

A . 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 . 列强加快对中国输出资本 C . 列强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D . 洋务运动向纵深领域拓展
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 . 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 . 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 . 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 . 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大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往往有强大的思想推手,而该历史事件又反过来成为思想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起,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船队,多次从西班牙启抗,航海探险.经考证,哥伦布之所以能颀利启航,是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实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贷款密不可分.当时,不仅商人还有政府官员都希望能够找到责重金属和新的贸易地区.一位西班牙探险家说:他和他的同伴去新大陆,是为了“给那些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们带去光明,与人们渴望的一样,他们也希望发财致富。”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经济卷》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大陆或一个半球.新抗路开辟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现念提出了挑战。

——整理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哥伦布率领船队”幵辟的新航线。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幵辟向“传统观念”提出的挑战。
下表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

具体内容

1895年

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提出“广开学堂”的具体建议

1898年

发表《劝学篇》,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

1903年

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学制

1905年

与袁世凯等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据此可知,张之洞(    )

A . 首倡“教育救国”的主张 B . 深受民主思想的影响 C . 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推动了新式教育发展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                                 D.利用战争机遇

照《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列关于德国皇帝和宰相权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皇帝任命宰相                     B.宰相对议会负责

C.皇帝可决定宰相的任期时间         D.宰相担任联邦议会的议长

为纪念中国诞生88周年,某校筹办一期反映中国诞生过程的板报,假如你负责搜集资料,以下图片可以舍弃的是(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 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 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 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 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下图为19世纪末西方某国家政体运作示意图,该国家最可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中国封建制度最完善的标志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家出现君臣共治局面。但自明后,君主专制越来越强化,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  

A.内阁制    B.秘折制度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
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