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20世纪上半叶,俄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摘编自(俄)尤·布尔金《三个列宁》
材料二 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摘编自小阿瑟·施莱辛格《罗斯福时代》
材料三 我了解今天的伊朗,并且我能够了解1915年的墨西哥。我们有潘乔·维拉、查巴塔以及拉戈斯·查萨罗。当时是一片混乱,并且经过数年才得以安定下来,但是却得到了某些教益······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
——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当时为什么转变成“改良主义者”,作为“改良主义者”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在新政中是如何保护工人、农民的。材料二内容的实质是什么?(6分)
(3)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中国是如何借鉴两种模式的?(6分)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在文学和美术领域的反映是出现了 (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有 ( )
①西欧实力的增强 ②日本的崛起
③第三世界的崛起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
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力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14.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