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作为口述史料,上述歌谣可直接用于说明(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大跃进” C . “文化大革命” D . “包产到户”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在“征服世界的法律”中,其基本法是

A . 《十二铜表法》 B . 《查士丁尼法典》 C .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D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巴黎公社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公社工作效率 B . 保持政府良好形象 C . 获取广大民众支持 D .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 . 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 . 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 . 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 . 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 .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东汉宣帝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唯一较为固定的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此举旨在(   )
A . 彰显继承先王功业的正统性 B . 推动宗法制度瓦解 C . 强化君权神授理论的影响力 D . 加快解决王国问题
公元前541年,雅典开始经历庇西特拉图及其子长达37年的僭主统治。后来,为防止野心家复辟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     )
A . 实行陶片放逐法 B .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C .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 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 . 丞相的废除 B . 皇权的加强 C .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 . 内阁的废除
1824年,英国立法允许工会合法存在。1860年代和1880年代,德国、法国也制定工会合法存在的法律。这表明当时欧洲国家(   )
A . 社会主义运动日渐深入 B . 工人阶级国际团结逐步加强 C . 政府借立法调和劳资矛盾 D . 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
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 B . 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 加速了世界性贸易市场的完全形成 D . 推动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指(   )

A .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 . 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 . 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 . 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自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均出现了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上升的现象,拥有较高收入的所谓“中间阶层”人数也不断增加。促使三国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 .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C .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D . 冷战刺激军备竞赛

20分)20世纪上半叶,俄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摘编自(俄)尤·布尔金《三个列宁》

材料二  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摘编自小阿瑟·施莱辛格《罗斯福时代》

材料三  我了解今天的伊朗,并且我能够了解1915年的墨西哥。我们有潘乔·维拉、查巴塔以及拉戈斯·查萨罗。当时是一片混乱,并且经过数年才得以安定下来,但是却得到了某些教益······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

                                                 ——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当时为什么转变成“改良主义者”,作为“改良主义者”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在新政中是如何保护工人、农民的。材料二内容的实质是什么?(6分)

3)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中国是如何借鉴两种模式的?(6分)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在文学和美术领域的反映是出现了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有                                                              

       西欧实力的增强                                   日本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

   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力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14.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