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 (1) 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 (2) 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 (3)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 (4)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 (1) 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道:“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 (1) 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 (2)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 . 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B .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加剧 C . 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 .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调和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其中双林寺内最引人瞩目的艺术品是

A . 彩塑 B . 壁画 C . 建筑 D . 佛经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 .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 . 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 . 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 . 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 . 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阅读下列有关“一战”的史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他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 (2) 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 (3) 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董仲舒说:“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董仲舒意在(   )
A . 阐发“天人感应” B . 宣扬“君权神授” C . 强调“自我修养” D . 倡导“三纲五常”
如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秦朝完成了货币统一 B . 圆形方孔钱被后世长期沿用 C . 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D .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制较混乱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 . 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 . 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 . 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 国家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 C .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D .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 .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制最坏时,司礼监便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这主要是由于司礼监控制了(   )
A . 监督权 B . 内阁 C . 票拟权 D . 批红权
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   )
A . 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 . 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 . 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 . 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2010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有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低碳”“微博,如果1871年的法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

A.普法战争、巴黎公社 B.一票共和、新宪法

C.里昂起义、圣西门    D.煤钢联营、共同体

29.(12分)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

        5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38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8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

减半。

        11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1分)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2分)。试从材料中举一例子。(2分)

片段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 

    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2分)该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什么?(1分)

    片段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4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1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3)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

澳大利亚人维杜卡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其中不包括(  
    A
.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下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国家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