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

A .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孙中山和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他们的共同点有(    )

①借鉴西洋,洋为中用                ②民主科学,齐头并举

③致力实业,督办铁路                ④排除万难,为国尽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南安一中学生小张在阅读《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其中有一阶段书中是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请问这一阶段是指

A . 1925—1953年 B . 1954—1964年 C . 1965—1982年 D . 1982—1991年
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的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均田制的颁布 B .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 .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

A . 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 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 . 商人与政治家比肩的社会地位 D . 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反映(    )
A . 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 . 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C . 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 D . 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

A . 垄断世界贸易并掠夺发展中国家 B . 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C .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 促成荷兰在十八世纪建立商业帝国
民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下列符合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 )

A .       B .       C .        D .
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 . 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 . 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 . 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和年金的官吏、各部部长及公务员,均不得担任议会下议员。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确立了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规定在任的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举措的实施(    )
A .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B . 阻滞了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  C . 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 .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有序运行
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了(    )
A . “一边倒”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另起炉灶” D . “互不干涉内政”
在古希腊,从事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家通常被视为卑下的体力劳动者。14世纪起,艺术家们开始受到重视,艺术家的价值和尊严得到肯定。这一现象(    ) 
A . 得益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B .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否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D . 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滥觞

32(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孔子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原因。(4分)

材料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是如何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4分)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 4分)

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  

A.中途岛之战     B.日德兰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 .不列颠之战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以下科技成果是在60年代取得的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东方魔稻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蒋介石在193892日的日记中写到“……今敌既不能胜我,此其谋攻之失败,我为长期应战,度势量力,不与硬拼,敌终必为我擒矣!”由此可以看出

A.蒋介石认识到必须长期抗战           B.蒋介石已有对日作战的全盘计划

C.蒋介石最先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       D.日本的侵华战略已彻底失败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

A.接受”三大政策”   B.提出新三民主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