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克利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
类型 |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 奴隶 | 梅迪克(外邦人) | 公民(成年男子) |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
人数 | 168000人 | 200000人 | 32000人 | 约40000人 | 约3000人 |
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伊瑞克缇翁神庙南端的大理石石柱就是以少女像雕刻而成的。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神庙建筑违背世俗需要 B.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
C.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 D.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
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因为
A.中国的先秦诸子也没有提出这个观点 B.此前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人类
C.当时东西方都未进入文明时代 D.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图2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四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自“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请回答:
(1)中外在国家权力分配上,都有分权制衡,使权力有效化的做法。结合材料一,从内容方面比较中国唐朝与近代的美国分权制衡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伯利克里阐述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分)怎样理解“政权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的手中”这句话?(4分)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4)结合材料四,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6分)
(1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
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5分)
(3) 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分)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电磁学理论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发展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并指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表明( )
A.司马迁极力倡导发展商品经济 B.司马迁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遭到遏制 D.弃农从商成为社会价值趋向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宣传中,频频出现“中国形象”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
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
《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19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2)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请列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个典型事例。
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 8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 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 0-19 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⑤敌对时期(194 9-19 72)
(3)简要分析材料中的第④个阶段形成的政治原因。
当今少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4)上图反映了少数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误判,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到中国经济的牵制。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22.“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