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 B . 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 . 承认了土地私有 D . 井田制遭到破坏
1959年秋,我国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年年中正式承认农村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 . 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 .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 D . 意味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调整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A . 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 .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 .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 .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礼记·大传》

材料二: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明代思想家李挚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故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材料三:

图片_x0020_100002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
  2. (2) 材料二中王国维和李挚所提到的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
  3. (3) 材料三是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中央机构特点是什么?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 . 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 .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④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1961年有25个,1993年增加到107个。2014年则为120个。这一变化说明(    )
A . 世界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 B . 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日益加强 C . 中国国际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 .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其中①②处的初衷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富国强兵

第二次

民国初期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

A . 建设国家、创业立业 B . 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C . 实业救国、科教兴国 D . 富国强兵、引进外资
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 B . 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郡县 C .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 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
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    )

A .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 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 .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 D . 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列关于爱因斯坦的成就表述有误的是

A.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验证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C.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发展     

D.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物理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重大成果

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 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                               B.雅典是城邦小国

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二战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④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7. 1843年的中国下列哪种场景可能出现(  

A. 南京建起洋人的工厂           B. 徐州迎来英国的游客

C. 进口钢琴在上海滞销           D. 苏州建起洋楼

学者吕一民说: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也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这部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甚至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 B.注重加强道德修养
C.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 D.最终引出异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