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刘大鹏(1857—1942),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人。他1890年开始写日记,连续记了51年,现尚存有41年的日记,编成《退想斋日记》一书。
民国二年 |
正月初一来给刘大鹏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 “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挡),莫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为此生之大憾也!”“恐众怒难犯,不得已偕行抵县”,“勉强应承本县(太原县)临时议会议长” |
民国三年 |
“大清宣统六年春正月初一日壬子 自宣统三年,递首孙文倡行革命扰乱中华。逆臣袁世凯乘势与贼共和,過君退住。四年壬子春正月,袁即咸临时大总统,改行阳历。……子本清人,岂能随世沉浮,奉贼之朔乎?叛逆逼民遵行新历,而民皆置若罔闻,仍行旧历,而以今日为元旦。 “登堂祭祖时,仍戴顶帽,不从叛逆之制”。 |
民国四年 |
投资柳子峪西坪窑(煤矿)。担任太原县煤矿事务所干事。被众人推举为太原县商会特别会董。 |
民国十八年 |
元旦“家中包扁食以贺阳历之新年”。 |
——摘编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材料: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为此,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德意日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土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美苏两极对立为基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也就终结了,但在东亚,情况则要复杂些。雅尔塔体系的消解似乎开始得更早,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官吏 | 令 | 丞 | 录事 | 府 | 史 | 监事 | 典事 | 价人 | 掌固 |
人数 | 1~3 | 2~6 | 1~2 | 3~9 | 3~16 | 1~6 | 1~4 | 1~10 | 1~3 |
官品 | 六、七品 | 八品 | 无 | 无 | 无 | 九品 | 无 | 无 | 无 |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选自《李大钊文集》下卷
材料二 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山会见。……孙中山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山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施成《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列宁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孙中山转向“以俄为师”的原因。为“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两位伟人都重视民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早期相比有何新发展?
某一类音乐作品在内容上体现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这一风格的音乐作品
A.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 B.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
C.祟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D.受到近代科学技术启发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人口的增长幅度也许会超过财富的增长幅度,因而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知得更多的人口。……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每天仅仅得到18便士时更为悲惨。……英国的济贫法往往在两个方面致使穷人的一般境况趋于恶化。首先,济贫法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其次,济贫院收容的人一般不能说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他们消费的食物却会减少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该有的食物份额,因而同样也会迫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如果让济贫院中的穷人比现在生活得好,则货币分配的这种变化将使食物价格上涨,将更为明显地使济贫院外的穷人的生活境况恶化。
——马尔萨斯《入口原理》
材料二 马尔萨斯“人口论”于一七九八年出版,当时正值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工人们大量失业,普遍贫穷,时有暴动,人民对于资产阶级政府感到很大的不满。马尔萨斯写人口论的本意,就在于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府,掩盖英国政府的错误措施。他的人口理论无异乎告诉工人们说,工人们的普遍贫困,不是政府之过,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而粮食增加太慢引起的。……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的主要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论在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差异。(9分)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改编】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一时代是指( )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