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二是世界说。弗兰克认为:“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世界创造了欧洲。”

请回答:你赞同材料中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哪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秦朝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这种“有利”主要是指(    )
A . 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 减轻了人民负担 C . 创造了安定社会环境 D . 推广了农业生产经验
“历史”这个术语,经常可以令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感到一些困惑,因为“历史”不仅是往昔的事实,而且也是被历史考察者设想为往昔发生过的事实,且他们在考察这类被设想发生过的事实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抱着具有塑造性影响的现今目的、现今理念和现今情感,它们尤其影响了历史考察者对于历史的筛选、解释和从中引出的对于当今的教益。《国际先导报》在谈到东亚区域合作问题时发表了上述观点,并配发了下图的漫画,这说明(    )

A . 澄清历史细节是东亚合作的前提 B . 历史共识促进了东亚合作进程 C . 东亚合作无法跨过历史这道门槛 D . 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客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摘编自故宮博物院展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故宫六百年”展览设计其中一个展厅的主题,共运用具体史实从展览内容、依据、意义等方面予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无湖;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摘编自孙家洲、高宏达《“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材料二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点: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孟子“济世安民”的政治主张。
  2. (2) 据材料二,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宗羲、顾炎武“为政治而学问”的具体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世致用”历史地位的认识。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使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瘠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这一思考(  )
A . 说明发展社会生义成为历史趋势 B . 有利于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C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D . 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失败的必然性
关于美国的民主制度,近代伊始有中国人这样介绍道:“在西业执事中;西那多(某职官音译)每部落公举二人承充, 六年更代”的“特底甫(某职官音译)由各部落核计四万七千七百人中公举一人承充,二年更易。”该“介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B .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政治现代化通常表现为广泛的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更多的社会成员和利益群体进入政治体系是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显著标识。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 . 成立农业调整署 C .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 . 推行“以工代赈”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 .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这样彻底的斗争,真是破天荒的壮举。”材料称赞的是(   )

A . 维新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作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疾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疾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涵义出现了新变化,卫生即“强国”。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欧洲国家关于“卫生强种”的说法也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l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 (2) 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马建忠特别强调外贸在国家经济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他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上。这一观点(    )
A . 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B . 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C . 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思想 D . 改变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表明   

①区域经济间竞争激烈②区域经济集团内国家由协作代替竞争③区域集团化排斥全球一体化④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195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今天纪念这次运动的节日是

A、青年节        B、教师节       C、护士节      D、劳动节

3.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

A耧车      B耦犁      C曲辕犁      D翻车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 1899年时却不到1/4。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钢铁工业的进步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动力技术的革新     D.化学工业的突破

20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设市令,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打破市坊限制

唐朝 , 朝廷仍规定 “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至宋朝淳化年间 , “国家开贡举之门 , 广搜罗之路 , 允许工商杂类中的 “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 , 以至于 “工商之子 , 亦登仕进之途这一变化

A 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 B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