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发表战争动员讲话:“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之后的这场战争(    )
A . 英国取胜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B . 使加拿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 使大西洋的海上霸权向英国转移 D . 使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世界各国的普遍意见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伊拉克问题,俄罗斯、中国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直主张对伊继续进行核查;包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内的美国盟国都坚决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114个不结盟国家也一致认为,不能越过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据此可知(   )
A . 伊拉克战争是冷战格局下的局部战争 B . 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 . 联合国成为有效遏制美国霸权的关键 D .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出现重新组合
1872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华蘅芳在翻译《金石识别》时说:“五金之矿藏往往与强兵富国之事大有相关。”次年又译《地学浅释》是因“金石与地学互相表里,地之层累不明,无以察金石之脉络”。这说明(    )
A .   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奠定了社会转型基础 B . 翻译西书旨在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C . 晚清民族危机的空前严峻引发译书活动 D . 洋务实践推动西方自然科学的传播
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
A .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 . 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 .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 . 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华盛顿邮报》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 普京执政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B . 中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C . 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 D . 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在西方列强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了半殖民地的角色,社会转型极其缓慢。下列有关缓慢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海外留学生大量介绍西方思想文化    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
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    ④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横空出世,《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西斯廷圣母》等传世艺术名作耳熟能详。这一时期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 .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C .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 D .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的是

A . 西晋都城是洛阳 B . 造纸术已经发明 C . 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D . 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C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D .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921年,新文学团体一一创造社成立,并逐渐从提倡天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向革命转变,创始人之一的成仿吾提出这样的公式:(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热情)=(永远的革命文学)。这反映出(   )
A . 新文化运动注重民众文化的普及 B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 . 文学革命从人性和情感层面立论 D . 中共成立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民可以废除任何他们想废除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这说明他(   )
A . 主张人类社会是由契约组成的 B . 认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C . 极力宣扬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D . 旨在强调政治权力要制约平衡
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发行(官)票、(宝)钞,进行货币改革,以“济银之不足”。官票和宝钞均为纸币。官票是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银票”,宝钞是以制钱为计算单位的“钱钞”。清政府此举旨在(   )
A . 筹措镇压内乱的军饷 B . 抵制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C . 建立起近代货币体系 D . 推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 (1) 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三个组织是       (  )

关贸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以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摘自《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  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自《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遍搞人民公社”的教训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1979年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集体经济”?为什么?

“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不通过资本主义或西方模式而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它”最有可能是是

A 日本明治维新 B 俄国十月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1年前的南昌起义

A是中共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始

B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C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19.19世纪末谭嗣同《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列与之同一主题背景的诗句是

   A.“塞山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D.“我白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关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囯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
——摘编自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