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 . 两税法 B . 租调制 C . 均田制 D . 租庸调制
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 . 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B .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C . 增强了美国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心 D .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两宋时期,相对于传统州、县城市,大量新涌现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其中2200处属于较为成形和稳定的市镇,开启了一条农耕文明时代的城镇化道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 市民阶层的兴起 C . 草市的发展兴盛 D . 重农抑商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两极世界第一次直接的攻击来自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他梦想欧洲成为世界事务中的第三种力量。他认为,如果法国的安全依赖于美国的保护,法国就永远不会赢得大国地位-法国曾经拥有这一地位。而且,由于与欧洲利益不相关的问题引起的两大超级大国的核对抗,将会因为欧洲是美国的盟国而吞噬欧洲。戴高乐还和其他人对美国做出的通过对抗苏联进行核报复这一威胁来保卫欧洲不受苏联攻击的承诺提出了质疑。

   尽管遭到了美国反对,1963年法国还是拒绝接受苏美英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余约》、1964年法国在搬哈拉沙漠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68年建立起独立的核攻击力量。到1969年戴高乐离职时,他对法国和欧洲的伟大设想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但摆脱超级国支配这一梦想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下来。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主张不依赖于美国保护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努力。
戈尔巴乔夫执政明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 . 放弃了苏朕的传统做法 B . 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 .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    )

A . 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 B . 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 C . 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D . 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农民是中国人民之中的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见孙中山(   )
A .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个红军退伍兵在信中写道:“农民的情绪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即我们县如果不很快根除这类现象,那就必然发生暴动,这将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任何希望的农民居民暴动”。该信反映了(   )
A . 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 . 临时政府仍坚持参加一战 C . 沙皇专制引发农民不满 D .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迫切性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

A . 《联合国家宣言》 B . 《北大西洋公约》 C . 《布雷顿森林协议》 D . 《华沙组织条约》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   )
A . 分封制度 B . 诸子百家 C . 礼乐制度 D . 三纲五常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视角经过了70年代浪漫化、80年代天使化、90年代妖魔化、21世纪的中国威胁论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媒休报道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B . 意识形态分歧决定中美关系发展 C . 美国媒体充当了对华政策的喉舌 D . 美国政府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害民之小者,恶之小矣,害民之大者,恶之大矣。

——《春秋繁露》

材料三 金非财,惟五谷为财。兴屯不足以生谷,惟垦荒可以生谷。起科不可以垦荒,惟不起科可以垦荒。五谷生则加派可罢,加派罢然后民生可安。

——黄宗羲《明儒学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思想?(6)

(2)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体现了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什么?(4)

 (3)据材料,指出黄宗羲认为如何可以安顿民生。 (4)

 (4)综合上述材料,这些思想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6)

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让罪犯逃脱惩罚,也不可枉屈一人。这表明罗马法(   

 A.是人是万物尺度思想的起源          B.强调法律的人人平等原则

 C.是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起源          D.包含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1953年中印双边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大

《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独立宣言》中的这些表述(  )

  ①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②承认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③鼓舞了北美人民独立斗争  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人人提高

36.关于1787宪法不正确的叙述是

   A.三权分立             B.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

   C.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D.邦联制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110《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四  中国的农业虽然发生了细枝末节的变化,某些部分的规模或质量方面有了改变,但它的技术与组织,1911年与1870年相去不远.(甚至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基本上仍保持不变。)这段时期的主要变化是:人口有了缓慢的、但是可以觉察到的增长,但耕地没有相应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积的缩小,特别是华北更是如此;种植作物类型有了变化,这部分是人与地之比日趋不利所致,部分是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作为农民手工业的纺织业出现了绝对的和相对的衰落,……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观点。(6分)

八国联军驻京后,顺治门外一带为德军驻守地,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丰厚”等。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民族自信心丧失               B.中西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C.传统文化已失去民心               D.部分国人具有媚外心态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