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1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
A . 逐渐平民化 B . 逐渐贵族化 C . 逐渐宗教化 D . 逐渐神秘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 .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的主要是( )

A . 决策 B . 行政 C . 监察 D . 司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地方职能的健全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中国社会的进步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康德认为,仔细分析人类大脑结构和容量将使我们掌握准确而必要的有关感觉经验性质的知识,因为不可知事物本身只能通过人类感觉和思维模式才能被感知。据此分析,康德认为(   )
A . 人的大脑结构和容量会影响思维 B . 每个人应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 . 人类无法感觉不可知事物 D . 人的感觉判断有高低之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下表所列文献史料,与其出处及所记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史记》

造纸术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梦溪笔谈》

指南针

(三种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药配方):“毒药烟球"、“火炮”、“蒺藜火球";(多种火器) :“火药箭、引火球、霹雳火球、铁嘴火鹤”等

《抱朴子》

火药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旌德县志》

活字印刷术

A . B . C . D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 .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贸易自由化 B . 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2. (2) 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何积极意义?
  3. (3) 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模仿苏联)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    )
A .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 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 .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A . 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B .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C . 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D . 近代空前的人民思想觉醒运动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 .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20109月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42题)(15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3分)

   2)围绕上述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突出贡献有哪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中,以上仁人志士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分)

 

20.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所幸有600多人获救。泰坦尼克号

遇难消息传出后能有600多人获救主要是因为当时运用了(  

A.雷达技术     B.声像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讯卫星技术

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特有的魅力,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英雄史诗。

材料一  红军长征的图片

材料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2)长征的胜利有哪些伟大意义? 

3)从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到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1.“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 D.农民、贵族共同守法

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先定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谁是选民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出

 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