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1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① |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史记》 |
造纸术 |
② |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
《梦溪笔谈》 |
指南针 |
③ |
(三种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药配方):“毒药烟球"、“火炮”、“蒺藜火球";(多种火器) :“火药箭、引火球、霹雳火球、铁嘴火鹤”等 |
《抱朴子》 |
火药 |
④ |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旌德县志》 |
活字印刷术 |
阶段 |
历史现象 |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10年9月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42题)(15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3分)
(2)围绕上述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突出贡献有哪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中,以上仁人志士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分)
20.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所幸有600多人获救。泰坦尼克号
遇难消息传出后能有600多人获救主要是因为当时运用了( )
A.雷达技术 B.声像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讯卫星技术
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特有的魅力,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英雄史诗。
材料一 红军长征的图片
材料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2)长征的胜利有哪些伟大意义?
(3)从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到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1.“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 D.农民、贵族共同守法
对“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先定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谁是“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出
③“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