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  )

A . 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B .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C . 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 D .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

A . 北宋造纸业发达 B . 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 . 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 . 商业的高度发展
下表是是罗马法留在今天的遗产(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法(    )

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内容或影响

陪审制度

仍是现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保护人制度

现代律师制度的起源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其法则体现了理性平等正义的思想

A . 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 B . 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 C . 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D . 提供了现代法律制度的借鉴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结束了世袭门阀对政府的支配,宋代开始了一个现代的时代,它以平民的兴起为标志。学校教育普及到县,保证了地方士人参加科举……唐宋转型是以经济秩序的根本变化为标志的……在十一世纪,商业税和国家专卖商品的销售收入,在国家的岁入中占的比例,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均田制被私人土地市场所取代,而根据财产征税的两税法取代了按人头收税的租庸调制,由于南方的开发和新稻种的引进,农业产量增长了。……唐代这个由虚无和消极的佛道所支配的宗教化的时代,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精英的宫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但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  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该情景应该发生在

A . 汉都长安 B . 唐都洛阳 C . 宋都东京 D . 秦都咸阳
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

A .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D . 增辟通商口岸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 .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 .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现在一般认为人出现的标志是(    )


A . 人工取火 B . 会制造工具 C . 直立行走 D . 会使用自然火
在古代雅典,城邦对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主要目的是(    )
A . 高薪养廉 B . 对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的补偿 C . 吸引妇女参政 D . 鼓励和保证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2010年11月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28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思想’,决不是说‘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年,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3分)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有人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为出席上海世博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
.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
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8.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  
    A
.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10分)根据设问,请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1)在中国奴隶社会周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分)

(2)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3)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2分)

(4)近代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哪些?(2分)

(5)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3分)

 “正义、菩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此观点意在强调(  )

A.“美德即知识”         B.“人生而自由平等”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南京国民政府的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1219)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           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            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B. 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C. 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D. 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