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
A .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 .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 .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商周时期,统治者在祭祀活动中,人们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以求祖先对政权的保佑。春秋时期,民众在祭祀祖先时已不单纯以血缘为依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表明(   )
A . 宗法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B . 礼乐制度的渐趋世俗化 C . 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 D . 神权观念具有深远影响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 优化农村环境 B . 给农民提供补贴 C . 提供就业机会 D . 提高农产品价格
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当时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 . 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很大提高 B . 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 . 工人阶级成为中国的主要领导力量 D . 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
A .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下列关于詹天佑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 ②曾经留学美国 ③曾经参加保路运动,组织保路同志会  ④曾经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铁壳轮船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下列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③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④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A . ①③④②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下图为南北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德宗登基后,力图有所作为,颁布两税法,着手武力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结果引发泾原兵变。唐德宗采纳了陆贽将天子私库财物全部赏给将士的主张,改善了天子形象,赢得朝臣和藩镇支持,加快了平叛进程。兵变平息后,针对艰难的局势陆贽设计了许多细致的改革方案,但大多数改革主张未能实施。例如,在中枢体制的改革上,反对以翰林学士分割宰相权力、参与中枢事务;认为最理想的税制要以“丁夫为本”,交纳“布帛缯纩与百谷”,所以提出恢复租庸调制;主张由政府出面限制地主的地租额,以缓解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等。

——摘编自齐勇锋等《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贽改革主张大多未能实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陆贽改革为例,谈谈对封建王朝改革成败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该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推行(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村民自治制度
由如表可以推知(   )

时间

法案

重要内容

BC367

《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

恢复执政官制度,每年选出两名执政官,其中一名必须由平民担任

BC326

《彼提利阿法案》

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因债务被奴役者获得释免

BC287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A . 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B . 奴隶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 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 . 罗马的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1979315,《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署名“张浩”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读者来信。他认为,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也会给生产造成危害。这说明

A.党内对农村改革是否进行意见不统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状况不佳

C.包产到组与当时党的大政方针相违背

D.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22分)。

材料一  阅读以下一些思想家的言论: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二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则言论所表达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其具体内涵(不可摘抄原文)。(8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所体现的观点有何局限性?6分) 

3)综合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智者学派主张的认识。(8分)

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番话意在强调   

A.美国需要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 

B.美国应该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C.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D.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限制

如果说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主要原因是

A.法国国力不足B.法国人民厌战C.战争后期的非正义性D.各地人民的反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诗中所述的事件标志着( 

A.全国领土的解放                      B.近代中国的反动政权被推翻

C.中国的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D.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谔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  )

A.强化伦理纲常    B.整肃社会治安     C.变革社会习俗    D.倡导重学风尚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业无信不兴。”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公司、政党乃至是国家,诚信对于经济行为和运行极其重要。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实行计划经济

12.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昙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这则材料描绘的景象大致出现于(  )

A13世纪     B14世纪      C15世纪     D16世纪

1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