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到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特点并分别简析材料中古代和近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答案: 特点:①城市人口比重经历了不断上升到持续下降到再度回升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是受因素影响的产物;古代与近代的变化原因不尽相同;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同。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人口上升带来了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纸币的出现;农村耕地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多人口也带来了人地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从而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推动,国家工业化展开;城市化的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