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

官职

事迹

人物

官职

事迹

郭进

登州刺史、卫州刺史

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

刘谦

邠州知州

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

刘福

卫州刺史、雄州刺史

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

马怀德

雄州知州

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

高化

知事诸州(具体不详)

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

马知节

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

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

孟元

沧州知州

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

A . 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 . 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 . 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 .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
A . 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 .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下图为出土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诸如此类的还有"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据此推之(    )

A . 西晋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B .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C . 西晋政权国力有限 D . 西晋实施分封制度
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对应的是下列哪一幅图的信息(   )
A . B . C . D .
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

A . 加速了国家分裂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增强了诸侯势力 D . 扩大了王国疆域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 .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 . 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 . 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下列对孔子个人活动经经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少年时苦学“六艺”,后成主持祭祀的儒士 B . 三十岁时融会贯通“六经”,创办私学 C . 五十多岁开始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 . 晚年专心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近年来,一系列反腐电视剧如《人民的名义》、《人民检察官》、《国家行动》等引发全国观众的关注。 建立对官员的监督监察体系,惩治和防范贪腐,提升行政效率和吏治的清明,从古至今的中国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体现着中国人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 . 宗族观念浓厚 B . 重文轻武传统 C . 理学备受推崇 D . 选官注重才貌

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穆罕默德·阿里崛起,雄心勃勃。横扫障碍,锐意改革。为建帝国,大肆侵略。对外扩张,终尝苦果。”该诗歌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对外扩张,耗尽国力      B.野心勃勃,专断蛮横

C.列强侵略,国弱亡国      D.自然灾害,尼罗泛滥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假如有两个孩子,甲喜欢读书,乙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你今天去图书馆,谁会和你去?大概有四种可能:①甲去,因为他有读书的爱好;②乙去,因为他好奇并愿意培养读书习惯;③都去,一个是习惯爱好,一个是好奇和需要;④都没有去,甲有事情今天不能去,乙没有兴趣去。这种情形符合古希腊哪位哲学家的命题(   )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 的形成与以下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1 圆明园劫后遗址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  )

①模仿西方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      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

③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       ④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 % 。这一变化反应当时中国

A.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 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 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秦汉以来,墨家作为思想体系和学派逐渐消失无闻,但从挂一漏万的历代农民起义残存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好些基本思想倒是与墨子思想有一脉相承相通之处。下列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未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C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  

选项    具体事物、现象                              一般性认识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        中共光辉历程

B    《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         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C       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唐璜》、《悲惨世界》、《等待戈多》            浪漫主义

有学者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国家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说世界已碎化为所谓的文明集团,并逐渐建立一个全球公民社会。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全球化

A.弱化了各国国家主权             B.消除了国家之间差别

C.缩小了世界贫富差距             D.化解了国家之间矛盾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 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 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 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