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近年来,一系列反腐电视剧如《人民的名义》、《人民检察官》、《国家行动》等引发全国观众的关注。
建立对官员的监督监察体系,惩治和防范贪腐,提升行政效率和吏治的清明,从古至今的中国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体现着中国人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
答案: 背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使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官场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
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 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范贪腐,提高行政效率;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实际效能有限。
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