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

材料一: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摘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伟大的创举”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后颁布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有哪些制度创新?
  3. (3) 为实现材料三的政治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恩格斯评价亚里斯多德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其博学不包括(   )
A . 哲学 B . 生物学 C . 微积分 D . 逻辑学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

A .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 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 .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
A . 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 . 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 . 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 D . 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可表明(    )
图片_x0020_326493138
A . 近代文明礼仪被普遍接受 B . 民众的服饰带有政治色彩 C . 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 D . 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 对中国认识加深 B .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C .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
A . 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 B . 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 . 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 D . 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烦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王政策的基调。

材料二: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粉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充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奋,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1953年1月,艾森豪成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汤海岛崎)“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交化及影响这一交化的因素。

  3. (3) 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这论》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玉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战后国际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被冷战所取代”。

问题:

1)材料中的“合作者”是谁?促成他们合作的“共同的危险”是指什么?(4分)

2)二战临近结束时,合作者的合作为何会“开始动摇”? 4分)

3)简要叙述“合作”是如何被“冷战”所取代的(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2年美国U2发现古巴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即向全世界公布此事,并派海陆空封锁古巴,B52携带核武器准备起飞。华约军事机构宣布取消全军休假,进入紧急状态。苏联领导人写信建议撤出导弹的条件是美国必须保证不再侵入古巴。肯尼迪同他的顾问们决心不采取任何轻率地军事行动,国务卿迪安·拉斯科说“眼瞪眼”的对抗终于过去。而赫鲁晓夫颜面尽失,被赶下政坛,此后的领导人再也没有显出如此鲁莽的决心,要实现核均衡。

——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63年美苏签署的《部分核禁实验条约》约定有核国家不向无核国家转让,无核国家不得制造和拥有核原料和器材。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技术情况。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北约欧洲成员国对美国对苏联的“越顶外交”感到不满,法国积极地发展独立核力量,倡导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中国揭露美苏企图,指出正确的途径应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

(1)据上述材料指出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巴导弹危机只是一次有惊无险、肌肉展示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导弹危机发生和处置所产生的影响。7分)

苏格拉底说:人知道自己便会享受许多幸福,对于自己有错误的认识便会遭受许多祸害。至于没有自知之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的认识的人,……他们不但不能获得好的东西,反而要陷入灾祸之中。下列选项对苏格拉底幸福观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既要自由也要自律                                B重视人的价值和打破神的权威

C倡导幸福从知识中来                                D追求理性而完全否定感官幸福

(2019·云南二模)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发达国家一致强力推进自由贸易

B.欧洲内部充斥着反一体化的声音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着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冲击

.同法国大革命前的皇帝相比,拿破仑的最大特点是(   

A .称呼          B .地位            C .性质           D .权利

 “(雅典)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材料所指的这一时期

A.实施陶片放逐法确保民主     B.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参政

C.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D.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权利

 “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说“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 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英勇海战  D、刘永福抗日斗争

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时间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年

23771

81.23%

9.01%

1958年

26660

58.23%

26.60%

1959年

26173

62.17%

20.64%

1960年

25882

65.75%

15.89%

1961年

25590

77.17%

11.16%



A. 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 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 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B. 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D. “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