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这论》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玉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答案: 特点: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长期的民族战争,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