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在所《举贤良对策》之第三策中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我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认定儒家思想可以成为国家根本的指导思想? (2)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其地位并不是稳如泰山,请指出古代史上儒家思想遇到的主要挑战。 (3) 儒学家们是如何应对上述挑战的? 答案: 儒家的仁德思想有利于社会和谐,“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强化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权威性和神秘性,克服了儒家治理国家“力度”不足的缺点,从而成为治国理政的最为有效的思想体系。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长期以来权臣、军阀谋权篡位和人民造反的挑战;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挑战。 开展复习儒学的运动,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改造儒学;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把儒家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陆九渊、王阳明等把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企图消灭人民的反抗意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一些儒家思想观念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一些适应新经济形态的思想。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