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①儒释道三教合一 ②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兴盛一时
材料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医学家,瘟病学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在大疫面前,吴有性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提出主治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处方。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吴有性因此声名远播。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他认为疫病是感染“异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症虽症状相似,其实不同。吴有性著成《瘟疫论》,创立瘟疫学说。《瘟疫论》一书在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瘟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
——摘编自陈其弟《吴有性与(瘟疫论)》
①永嘉郡太守 ②温州府知府
③知州兼节制镇海水军 ④温州路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581年隋朝建立,再次南北统一。政治上结束分裂的同时,针对南北朝留下的“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人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隋文帝决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去掉郡一级建置,将行政区层级恢复到两级制,以求“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隋祚不长,618年唐王朝建立,承隋制,设立州县两级行政区。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三: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明)废行中书省后的三司体制使省一级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各自独立,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时地方的稳定是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表的。地方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遇事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拖延不决。这是废行省制后明代省制的一大缺陷。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在土耳其建国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末尔主义”。包括六大原则是:共和主义、 、平民主义、国家主义、 和改革主义。
A.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和平主义
C.民族主义 世俗主义 D.民权主义 社会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错误实行了供给学派的主张
二战后初期,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继续。
C.农业单产没有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不屈的战争精神 B.巴黎公社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偿试
C.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不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
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