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下图所示事件带来的结果是(    )

A . 阿拉曼战役胜利,扭转北非战场的形势 B . 标志着世界反法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C .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D . 此地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 . ②①④③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③④①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①儒释道三教合一           ②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兴盛一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应该是在(    )
A . 公元前17世纪初期 B . 公元前17世纪末期 C . 公元前18世纪初期 D . 公元前18世纪末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医学家,瘟病学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在大疫面前,吴有性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提出主治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处方。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吴有性因此声名远播。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他认为疫病是感染“异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症虽症状相似,其实不同。吴有性著成《瘟疫论》,创立瘟疫学说。《瘟疫论》一书在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瘟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

——摘编自陈其弟《吴有性与(瘟疫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有性医学成就的意义。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

A .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 .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下图为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 土纱消费一直居主导地位 B . 洋务企业抵制了外资侵略 C . 中国近代工业化艰难发展 D . 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新词汇不断涌现。下列词汇突出体现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是(    )
A . 师夷长技 B . 适者生存 C . 自由恋爱 D . 实业救国
明朝《弘治温州府志》载:“瓯壤,秦属闽中,守之名氏无传,汉武帝以东瓯属会稽……晋以后守土之吏迭有名称,而地因以显焉。今名随其世代之先后而登载之……作《宦职志》。”下列从晋到明的温州地方职官,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永嘉郡太守    ②温州府知府
③知州兼节制镇海水军    ④温州路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①③②
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陶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
A . 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 B . 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 .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 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    )
A .   洛克 B . 伏尔泰 C . 卢梭 D . 康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加上内史——首都周围特区,一共是37个郡级行政区。后来郡数有所增加……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103,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15个县,也算适宜。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100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581年隋朝建立,再次南北统一。政治上结束分裂的同时,针对南北朝留下的“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人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隋文帝决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去掉郡一级建置,将行政区层级恢复到两级制,以求“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隋祚不长,618年唐王朝建立,承隋制,设立州县两级行政区。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三: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明)废行中书省后的三司体制使省一级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各自独立,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时地方的稳定是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表的。地方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遇事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拖延不决。这是废行省制后明代省制的一大缺陷。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 (1)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汉代郡级行政区数量增加的原因,并指出汉朝政府为改变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将行政层级恢复到两级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说明宋代路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行政区划设置的初衷所在。
  4. (4) 根据材料说明明代省制的缺陷,为消除这种缺陷,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5. (5)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认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在土耳其建国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末尔主义”。包括六大原则是:共和主义、        、平民主义、国家主义、        和改革主义。

A.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和平主义          

C.民族主义   世俗主义                   D.民权主义    社会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错误实行了供给学派的主张

二战后初期,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继续。

    C.农业单产没有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不屈的战争精神 B.巴黎公社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偿试

C.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不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