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主题三:20世纪初想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章炳麟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答案:(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分) (3)民智、公理、旧俗(答出2点就可得分); 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