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 .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 . 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 . 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 .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 . 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 .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利奥十世教皇(1513—1521年在位)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教皇,他的父亲——洛伦佐·德·梅第奇是意大利政治家,外交家、艺术家,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利奥十世曾三次参加过教皇选举,三十八岁时被选为教皇。他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应付他所活着的年代。他以就职演说中的惊人之语“既然上帝授予我们教皇的职位,那么让我们享受它好了”而闻名,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教皇的态度。利奥关注艺术美感和感官享受。开始他把路德的反叛当作“一个修士的争吵”,到他写了一封信谴责路德时,德意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站到那个真诚的圣奥古斯丁团教士一边了。

据史料所述,拉斐尔对这位教皇一度怀有期望,因而对他表示异常的谦恭。1519年,拉斐尔在致利奥十世教皇的一封长信中曾这样说:“很多教皇有您老人家的这种称号,但是从来不象您那样具备如此伟大的学识、勇气和精神……有许多教皇只知肆意破坏,歪曲古代教堂、雕像、凯旋门等建筑……而您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关怀那些不多的建筑如何得以保全,它们是古代祖国和伟大的意大利的光荣。”

  1. (1)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利奥十世教皇所处时代的特征。

  2. (2)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拉斐尔、路德对利奥十世教皇的不同评价及原因。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

A . 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 B . 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 . 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 .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1906年2月17日,《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16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票……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这一新闻发生于(   )
A . 天津 B . 上海 C . 广州  D . 北京
在古代的赋税制度中,每年向政府交纳帛或者布指的是(   )
A . B . C . D .
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不断发展壮大,荣氏兄弟也被称为“面粉大王”。保兴面粉厂创办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 .  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B . 实业救国思想的感召 C . 禁止蓄奴提供劳动力 D . 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下面是关于“安”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B .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 .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 从思想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 .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 .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朝        D、明朝中叶以后

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材料中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是指

A掌握了更高的能量

B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

C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22分)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2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 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1)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维纳斯》雕塑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的原因。(6)

(2)从图2到图3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材料二: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2分)

材料三: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4)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6分)

                         

5)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6分)并简要分析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1分)

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西汉时取消了一些残损肢体肉刑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0)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1)其实质是什么?(1)简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自由”的根源何在?(2)这种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导致“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的原因何在?(3)此时梁启超对待孔子的态度与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态度有何不同?(2)

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2)

(2015·南京高一模拟)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B.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英国《权利法案》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     B、使会议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国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既须严格遵守使用一定的法律术语,又要严格履行一定的诉讼方式。术语用错了,理由最充足也会败诉。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非常重视司法程序
B. 诉讼过程简单高效
C. 保留了习惯法痕迹
D.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