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1. (1) 归纳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2) 谈谈你对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变化的认识。
越来越多 欧洲人已经明白,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经济实力削弱 B . 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增强 C .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 .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
A . 肯定人的尊严 B . 否定神灵存在 C . 强调理性至上 D . 推崇绝对真理
从《诗经》中的《关雎》里可以看出美好女子的典范:“窈窕”就是娴静,对于爱情,对于丈夫像雎鸠一样忠诚专一。荇(xìng)菜可用来祭祀,采荇菜的女子定要品行优良,善良纯洁。由此可见《诗经》(   )

A . 是以爱情题材为主 B .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C .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 揭露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 (1) 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在方式上的区别。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 . 思想趋向融合特征 B . 均为治国理政方案 C .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D .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    )
A . 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B . 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 C . 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 D . 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
A .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 (2) 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成果?为什么?
  3. (3) 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 ……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摘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 次,加入的人数超过 2464 人次。 ……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 31 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 1555 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 7 次,加入人数为 135 人次。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依据材料,围绕 公车上书 的史实真相,当事人康有为、梁启超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各述一词。查收相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一争议的看法。

某中学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针对世界历史上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下列两个文献都是以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同时郑重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材料二  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只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以上材料均引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一重要文献?

(2)分别概述两个文献颁布的主要背景及各自内容上的侧重点。

民主法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

材料二  历史学家刘祚昌先生对美国宪法的保守性和民主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三权分立本来是保守派为了限制人民权力而设置的体制,但相互制衡也“可以防止出现独裁或暴政,可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美国宪法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从而“保障人民自由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此外,确立共和制,实行民选政府制度,由文官政府控制军权,规定宪法修改程序等民主要素也都显示了这部宪法的进步性。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

委员

政务委员

共产产党

1

29

2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当时希腊政治有何特点?(2分)

(2)概括材料中所列举的美国宪法的进步性,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宪法的局限性。(6分)

(3)上述表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什么创举?根据上表概括中央人民政府构成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的政权性质。(6分)

2009108,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A.《西风颂》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悲惨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危机造成社会混乱   B.工人希望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C.工业时代社会压力增大   D.大机器时代人们精神的困惑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