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面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B .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C .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 .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1870年,德国输往英国的产品中仅39.7%为工业品,原料和食品分别占34.7%和25.6%;1913年,德国出口英国的产品中,工业品上升到70.8%,原料和食品却分别下降到20.4%和8.8%。这一转变反映了(   )
A .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德国 B . 德国外贸处于出超地位 C . 德国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D . 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
A .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C . 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D . 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的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
A . 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B . 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C . 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 . 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 (1) 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3. (3) 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掌握的权利是(    )

A . 最高立法权 B . 最高司法权 C . 最高行政权 D . 最高财政权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4. (4) 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本国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 .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制度极为优越 B . 鸦片战争时东学西渐进入高潮 C . 这种制度在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D . 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1910年,我国东北地区鼠疫流行,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成功召开了有11个国家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上述现象(   )
A . 推动了国际防疫的合作 B . 粉碎了日俄染指东北的企图 C . 收回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D . 反映了西医水平落后于中医
如图是1865—1905年日本女子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图。日本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1865年前,日本女子受教育率不足5%,之后某一时期突然上升,到1905年高达95%以上。日本女子受教育率突然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A . 幕府放松了对女子的教育限制 B . 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 C . 日本天皇下达了《教育敕语》 D . 日本政府确立了殖产兴业的方针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 .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 .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 .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 . 分散相劝,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B . 完善中央集权 C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 扩大民主权利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 .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1217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任何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支持。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一致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谈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

——摘自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打的比方邻人的家宅着了火浇园的水龙管子分别具体是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丘吉尔对苏联持怎样的态度?后来英国的对外政策是怎样体现这些观点的?

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曾国藩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为此,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首先决定全力夺取(    

    A.苏州        B.上海        C.杭州       D.安庆

史料记载:“ 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19世纪后期英国对外交往示意图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一项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信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在《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新航路开辟后,引种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镏、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有关知识,评述该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