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尼罗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这里发展出的古埃及文明(   )
A . 政权比较稳定 B . 民族战争不断 C . 对外贸易发达 D . 君主专制集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 和平崛起 B . 制度创新 C . 武力掠夺 D . 民主强国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 (4) 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对上述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 新农机和新农技广泛使用 B . 英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 . 英国政府重视农业的作用 D . 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
这一时期,电力、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列发明中属于该时期的是(    )
A . B . C . D .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全球通史》的这段话意在说明日本(    )
A .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 . 通过学习中国实现了制度、文化变革 C . 善于模仿、学习其他民族长处 D . 不是简单复制别国文化更要适当改造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的事件是(    )
A . 香港、澳门的回归 B . 两岸“三通”的实现 C .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 . 万隆会议的召开
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 .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 .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 .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都是怀疑者,他们批评从古代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他们都有监视的目光。”依你的理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什么                          

A .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 B . 倾向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民族主义,反对君主政体 C .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各种宗教仪式,尤其是天主教的教规 D .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推翻古代以来各种定律及学说
明清时期,宫廷舞蹈开始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十分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   )
A . 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 B . 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C . 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D . 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
奠定夏朝年代标尺基础的是(  )
A . 河南龙山文化 B . 二里头文化 C . 二里冈文化 D . 仰韶文化

、下框材料选自民国22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其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以来,山西这一带商贾之迹遍于全国。清代中叶,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以后这个行业逐渐为山西人所包揽,后来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 

 ——阮仪三《旧城新录》

材料二 清道光三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商号——日升昌票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方行说:既办理存放款,又进行汇兑,这就基本上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纪录片《晋商·日升昌》解说词

材料三 飞钱又称便换,唐后期商人在长安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驻京办事处)或某军,莱使,巢富家,然后带着当事人付给的文券,到目的地凭文券取钱。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机组成部分的日升昌票号的历史价值。(6分)

2)据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唐后期进奏院兼事的金融活动和清代票号业务的异同。(4

2008年月215日清晨,海峡两岸正式启动直邮、直航等,两岸人员交流与交往之路进入了“畅通无阻”新时代。自1949年台湾再度与大陆分离后,首次提出“两岸三通”构想,标志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重大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出现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4、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A、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