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自1977年12月起,《人民日报》设立“读者来信”专栏,之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1981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反对在中原农村出现的以组为单位进行生产责任制的一篇文章;3月30日,《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发表另一读者来信并配以编者按,反驳15日发表的读者意见。《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
A . 利于对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 B . 说明中国媒体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C . 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僵化 D . 体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转型
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
A . 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 B . 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 . 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 D . 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
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十条宪法修正案,包括民众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子联邦政府的权力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
A . 厘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关系 B . 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 . 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 . 保障了民众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抖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南宋大儒朱熹在讲王安石变法后果时说;“群奷肆虐,流毒四海”,稍后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摘編自《宋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尚文明”、商鞅“废孝悌仁义”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态度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该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改革的立足点有哪些。
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 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 .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 .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 . 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 .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这说明列宁认为(   )
A . 这是适应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 B . 这个政策可以适合任何一个国家 C . 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苏联靠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
1571年,一个议员因起草一份改革祈祷书议案而被女王监禁,下院认为这是对自己特权的侵犯,群起反对,女王被迫又一次"老练而适时地撤退",释放了这个议员。这种现象说明英国(    )
A .   主权在民历史悠久 B . 君主专制强大 C .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 具有宪政传统
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代表人物””重要事件”“历史文献”等四项链接。下列各项属于“重要事件”链接中的是 (    )
A . 鸦片战争 B . 洪秀全 C . 金田起义 D . 《天朝田亩制度》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曾指出:“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   )

①制订《联邦宪法》,积极强化法治建设②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  

③将政府置于宪法制约之中   ④中央政府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权力的分配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 .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随着专制王朝的急剧衰落与解体,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国家意志渗透到乡村,以"代理人"的方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清末新政"以后,清廷即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乡绅米春明以翟城村为样板,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19世纪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社会精英改造乡村,大多"放眼世界",通过对异域乡村文明的欣赏而对现实中国乡村"把脉下药"。米迪刚对翟城"模范村"的塑造来源干日本町村制的启示,阁锡山的村政也受益于日本乡村治理,至于后来的各大试验区,也多参照欧美特别是丹麦治村成功的范例。19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也投身其中,倡导和组织实施"建设农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市镇或教区的秩序维系主要依赖于其地方共同体的自治功能,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英国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快,传统的自治模式亦开始受到冲击和挑战。鉴于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环境,英国议会曾多次成立调查委员会以图在地方推行统一的警制改革。1829年,伦敦开始实行警制改革。1835年议会通过《市政改革法》,这一法案在不打破传统自治格局的情况下对自治市相对滞后的治安体制进行了调整、扩充。1839年《郡警察法》颁布,规定地方警察的组建由各郡治安委员会负责。由于两个法案都不具强制性,地方警察在组建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有些地方甚至加强了传统的教区治安力量。1856年,下院通过《郡市警察法》,规定各郡治安法官必须组建新式警察制度,中央政府提供1/4的财政补贴,建立一个直接对内政部负责的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各郡警察的督查。这样,一个由中央政府监督指导,郡政府具体执行的统一警制建立起来了,地方教区的治安权限则遭到剥夺、标志着现代警政体系最终确立。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的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墨家 D . 法家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古罗马政体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B.君主制元首制共和制

C.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D.共和制帝制元首制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明治维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有人把中国与全球化比喻为一对欢喜冤家,从被动参与、抵制反对到积极融入,悲与喜均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仅在山东境内就有青岛和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被迫开埠以后,烟台港就有英国福开森等公司开辟多条新的国际航线,一位英国人在《1865年烟台贸易报告》中写到:“将近30年来,它和渤海湾的其他几个港口一起,成为欧洲与中国商品的巨大贸易中心。”通过进出口贸易,洋行获得了大量利润,尤以仁德洋行、士美洋行等为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中国)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开埠后烟台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外贸部的领导,说现在关贸总协定已经邀请我们加入了,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入。……当时有一种说法: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此外,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所谓“死敌””。……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这一定,就是三十年。

材料三

——摘自20101118日新闻网

材料四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的扩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市场所带来的危害。(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因素分析20012003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国是纸币的故乡,产生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600多年。然而,当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英格兰银行的纸币已经通行于世界,而中国却仍然用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府缺乏纸币流通的监督制约机制②政府滥发无信用纸币,造成纸币信用崩溃③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原料易得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⑤海外贸易繁盛,白银相较纸币更具流通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