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如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 . 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 . 1946年的联合国 C . 1949年的北约 D . 1967年的欧共体
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该图文说明唐朝三省(   )

①都位于宫城之内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

②空间布局体现决策权与行政权的统一

③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

④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是指哪次会议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遵义会议  D . 八七会议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 .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 .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 . 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下列有关清代文化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古今图书集成》由木活字印成

②乾隆五十五年,徽戏进京

③《船山遗书》为王夫之所撰

④清朝中叶起,昆曲如江河日下。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 .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

A .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 .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 .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变局观”是近代中国形成的一股影响久远的社会思潮,据当代台湾历史学家王尔敏的统计,1840-1902年间提出变局观言论的士大夫不下81人。下表是《1840一1902年“变局观”言论分布年代统计表(%)》:该表说明“变局观”( )

A . 在中国近代前期是主要的社会思潮 B . 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体现 C . 是洋务和维新运动共同的指导思想 D . 引导中国近代化历程不断深入发展
下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 B . 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 C . 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 D .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杜鲁门在1949120日就职演说中讲到:“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粗暴的践踏,以及经历了历史上两场最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在2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题目:“好一个和睦相处”

33.(12分)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3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全球通史》中写道:“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符合该观点的最早的法律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民法大全》

唐朝诗人王维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前往的地区是

A.今陕西渭城地区        B.安西都护府辖区            C.西域都护府辖区     D.瀚海都督府辖区

从下列图片可以看出,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探索自然   B、人文主义   C、探索社会   D、个人主义

 “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纷纷转向更贫穷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

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