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
A . 延缓了农民政权的衰败 B . 体现了反封建的色彩 C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下图中为龙字的演变历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图二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B . 图三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 C . 图四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D . 图五字体兼具多种字体的长处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1. (1) 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 (3)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 (4) 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

A . 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 . 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 . 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 . 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主义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   )
A . 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 . 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 . 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 . 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说是(    )
A . 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B . 社会历史的倒退 C . 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 .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丰富的物质生活                 ②军事对抗中力量强大
③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④成就斐然的科技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 .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世袭制 D . 等级制
下图为19世纪以来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技术扩散图,图中虚线为技术扩散走向。

——摘编自清和《中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如何演进?》

从图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
A . 促使工厂制度诞生 B . 源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C . 宣告蒸汽时代到来 D .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
A . 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 . 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 . 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 . 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
A . 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 B . 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 . 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D .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首相,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英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当国王和内阁出现矛盾时,内阁如何应对?英国的内阁有何特点。

 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所说的小康时代是指

A.和平、民主时代               B.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 

C.社会主义时代                 D.工业化到来的时代

《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金、银、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分)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分)

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

A.巴尔扎克      B.托尔斯泰     C.雪莱        D.歌德

2.钱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

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