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表2
类别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发达国家 美国 | 2.9 2.9 | 2.5 1.9 | 2.2 1.9 |
发展中国家 中国 印度 拉美 | 9.8 | 9.8 11.5 8.9 5.0 | 8.8 10.0 8.4 4.3 |
表2可以说明( )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从中国古代到近代,“体用”范畴经历了从哲学概念到政治概念的转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关注“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颙《答顾宁人先生》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李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四: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4)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罗布代尔说:“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历史学说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二 明末各地受灾情况
崇祯元年(1628年) |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
崇祯五至七年 |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
崇祯十三年(1640年) |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
——《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三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主要观点?
(2)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卢梭推测,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他痛心地说:“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得相信他的话的那人,是市民社会的真正创始者。”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并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岳麓版)
材料2: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读过博马舍的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该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底狱。”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卢梭的主要思想。
(2)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等思想家的主张对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2中路易十六的惊呼给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2)据材料二、三,分析蒸汽动力的使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 棉纱 | 棉织品 |
1913 | 72537 | 109882 |
1914 | 67091 | 111168 |
1915 | 68415 | 80885 |
1916 | 63977 | 72705 |
1917 | 66501 | 93449 |
1918 | 55573 | 95807 |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3)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 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材料表明 ( )
A.拜上帝教有机揉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 1899年时却不到1/4。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钢铁工业的进步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动力技术的革新 D.化学工业的突破
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D.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