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中国乃不国矣。”与此役相关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 . 改革开放新时期 C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北京同文馆设立后,翻译“西学”作品,各地纷纷效仿。上海、广东、福州等地陆续开始翻译各种不同文本的国际公法,如《各国交涉公法论》、《各国交涉便法论》和《公使指南》等,使此类书籍的引进形成一股潮流。该类书籍的翻译(   )
A . 反映维新派对中国利益的重视 B . 符合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需要 C . 标志着中国对西方公法观念的认同 D . 表明清政府对传统外交体制的抛弃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这些协定(    )
A . 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B . 推动了经互会成立 C .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 使东欧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 . 否认“天理”的存在 B .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 . 认为“理”“欲”相统一 D .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的核心主张是(   )
A . 为政以德 B . 仁政 C . “尚贤” D . “礼法并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 元朝的行省制度 C . 明朝的内阁制度 D . 清朝的军机处
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这一设计(   )
A . 排除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 . 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改变 C . 确保了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 D . 体现了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它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它是指(   )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 经济全球化 C . 世界贸易组织 D . 北约与华约

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和美国的元首都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有一个物理学实验:“先在木板上刻了光滑的木槽,把木板一端抬高,让小球自上而下自由滚动,然后改变木板长度和倾角,总共做了一百多次实验,记下每次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关系。通过实验,他证实了小球运动速度和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和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你认为这个实验最先有可能是下列哪一位物理学家做的?(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问题:

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制度的命运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历经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雕塑《十八颗红手印》                         2:雕塑《拓荒牛》

雕塑《十八颗红手印》。19781124,凤阳县小岗村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等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此举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雕塑《拓荒牛》是深圳城市精神的象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以不畏艰难的“拓荒牛”精神,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创造了230多项全国之最,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推出了全面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

请回答:

1)为什么三十年前的小岗村民在实行“大包干”时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2)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3)

材料二  阅读下列两副图片资料

村民参加海选

   

               九届全国人大召开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

3)依据两副图片资料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4)

材料三  2008年“两会”召开之际,CCTV新闻、新华网等连续第四年开设《我有问题问总理》的论坛,广大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4)某外国网友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怎样践行‘和谐世界’这一外交理念的”?请你代温家宝总理回答这个问题。(3)

1971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D 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1923 年《申报》编辑在《 最近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 一文中提到:“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B.清末政府采取了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

C.此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民国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