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材料一: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记”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秦朝时,将户籍制度统一起来。按不同情况区分不同的户籍,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成文法典的公开而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西汉时期,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且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开始实行户斌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止了旧的户籍制度,建立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1951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制订的全国城市户口管理法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拔之自由。195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此时的户籍制度还是以人口统计为主。随着肃反、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章、条例,户籍制度日渐形成城乡有别的二元结构。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这种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带来社会权益和保障的不同,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正式确立。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016年9月19日,中国大陆31个省份全部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上升到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从2.3万人增加到42万人,人均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根据30年代初苏联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23日专电,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最终结果日前在京揭晓,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赞成的高票获奖。
(3)材料中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奖,请你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撰写获奖理由。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14.1954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
争。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
C.集中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
(24分)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历史。请回答: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
(2)材料二形势是在哪一思想推动下形成的?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解释该字的含义。据材料二,如何认识革命思想的实践结果?(10分)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理论和实践的努力。(6分)
《人权宣言》被史学家们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不是因为
A.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特权制度
B.它否定了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基本原则
D.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前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音]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18.《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时间和著作是
A.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
D.新中国成立后的《论十大关系》
“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 抹煞。”尹达这段话意在强调
A.古史传说似是而非不足为信 B. 应该科学地对待古史传说
C.考古学已完全证明古史传说 D. 古史传说有助于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