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上升到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从2.3万人增加到42万人,人均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根据30年代初苏联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23日专电,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最终结果日前在京揭晓,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赞成的高票获奖。 (3)材料中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奖,请你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撰写获奖理由。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答案:(1)发生的变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主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说明: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 的作用同时发挥)。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基础,把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解放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经济改革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对农村改革乃至整个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4)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3分,言之有情即可) 【解析】考点:本题以世界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为线索,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知识的掌握。在解第(1)(2)问时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在 解第(4)问时要注意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要不断创新等角度总结认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