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规模大,分工极细
②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③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④出现机器生产并有所发展
①欧洲一体化带有政治上的目的
②英国国力衰落不得不跟随法德
③法国试图借西欧一体化组织支配欧洲
④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
材料一:
1949年 |
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主要管制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禁运范围扩大到与战略物资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
1949年 |
联合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委员会”(简称“巴统”),标志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整体行动正式开始。 |
1957年 |
适当放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战略物资管制。同时,进一步划清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直接军事意义的物资及先进技术。 |
1972年 |
美苏在改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协定。增设机构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 |
1976年 |
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布西报告”,标志着经济限制重点正式转向高新技术。 |
1979年 |
国会出台《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增加国会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权力,标志着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
1980年 |
对苏联经济遏制与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力度进一步加码。 |
80年代中期 |
成立国防科技安全管理局,专门审查并制止有助提高苏联军事能力的出口。 |
——摘编自朱启超《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对华禁运,禁止中国获得美国的任何技术。到尼克松时期,随着中美交往的大门开启,两国的科技联系多了起来。1981年,美国宣布对华出口产品管制的技术标准逐渐放松。1983年,中国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国家而与美国的许多盟友同组,如西欧、日本,但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有些人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美国政府对华的科技竞争更多的是强调自强型战略。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扩大对华出口,美国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因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再投入和研发,因而维持领先的优势。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一系列的政策,在出口管制、外国投资管制、人员交往等方面不断设置新的障碍,对华科技政策全面转向了遏制型战略。
——摘编自唐新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趋势观察》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年至1949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华沙条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 )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广东有关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 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 . 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 . 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 . 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 . 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元代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及其代表作是 ( )
A.陆游 《钗头风》 B.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C.柳永 《雨霖铃》 D.关汉卿 《窦娥冤》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 )
A.世界观和论证方法的不同 B.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
C.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D.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围绕《物种起源》的争论,以 ”达尔文的斗犬”著称的一位进化论者,1860年,在牛津大不列颠学会上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三年后,他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
A . 自然神论 B . 人猿同祖论
C . 细胞学说 D . 量子理论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B . 记载的真实性
C .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 修撰的政治性
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
A.达尔文 B.巴斯德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出现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
(4)材料三认为“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5)据材料四说明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有怎样的理解。(2分)
(6)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分)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