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秦朝的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汇总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这表明秦朝(  )
A . 三公九卿分工不明 B . 皇权专制相权削弱 C . 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D . 丞相辅政作用重要
史书中关于景德镇制瓷业中“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不能反映的是(    )

①规模大,分工极细

②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③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④出现机器生产并有所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米,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
A . 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 . 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 . 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 . 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使
某项政策最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在经济上向农民让步,在政治上重构工农联盟,实现巩固政权和危机化解的目标。该政策是(    )
A . 固定粮食税 B . 余粮收集制 C . 义务劳动制 D . 农业集体化
1961年,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正式向六国提出加入西欧一体化组织的申请,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与美国关系过于紧密,也不愿意共同体吸收一个足以同法国争夺领导权的国家,于是否决了英国的申请。由此可推知(   )

①欧洲一体化带有政治上的目的

②英国国力衰落不得不跟随法德

③法国试图借西欧一体化组织支配欧洲

④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

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主要管制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禁运范围扩大到与战略物资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1949年

联合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委员会”(简称“巴统”),标志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整体行动正式开始。

1957年

适当放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战略物资管制。同时,进一步划清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直接军事意义的物资及先进技术。

1972年

美苏在改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协定。增设机构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

1976年

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布西报告”,标志着经济限制重点正式转向高新技术。

1979年

国会出台《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增加国会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权力,标志着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1980年

对苏联经济遏制与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力度进一步加码。

80年代中期

成立国防科技安全管理局,专门审查并制止有助提高苏联军事能力的出口。

——摘编自朱启超《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对华禁运,禁止中国获得美国的任何技术。到尼克松时期,随着中美交往的大门开启,两国的科技联系多了起来。1981年,美国宣布对华出口产品管制的技术标准逐渐放松。1983年,中国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国家而与美国的许多盟友同组,如西欧、日本,但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有些人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美国政府对华的科技竞争更多的是强调自强型战略。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扩大对华出口,美国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因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再投入和研发,因而维持领先的优势。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一系列的政策,在出口管制、外国投资管制、人员交往等方面不断设置新的障碍,对华科技政策全面转向了遏制型战略。

——摘编自唐新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趋势观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对中国科技遏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唐人曾有诗赞颂一种书法字体:“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冋风。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鸥。”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特征最符合该诗描述的是(    )
A . B . C . D .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年至1949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华沙条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     )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广东有关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 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 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 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 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 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元代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及其代表作是                                               

    A.陆游  《钗头风》                B.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C.柳永  《雨霖铃》                D.关汉卿  《窦娥冤》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  

A.世界观和论证方法的不同                   B.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

C.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D.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围绕《物种起源》的争论,以 ”达尔文的斗犬”著称的一位进化论者,1860年,在牛津大不列颠学会上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三年后,他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

A 自然神论 B 人猿同祖论

C 细胞学说 D 量子理论

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B 记载的真实性

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修撰的政治性

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

A.达尔文      B.巴斯德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3)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出现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

4)材料三认为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5)据材料四说明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有怎样的理解。(2分)

6)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分)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    

行省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
A.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B. 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
C. 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 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