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利玛窦和徐光启》【材料二】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四】“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3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出现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4)材料三认为“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5)据材料四说明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有怎样的理解。(2分)(6)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分) 答案:答案要点:(共25分)(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利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任意2点,每点2分,计4分)(2)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分)(列举三方面其它的正确成就同样得分。)(3)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形成。(2分)条件: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分)(4)不准确。(2分)理由:新航路开辟(2分)                              (5)理解:“西学中源” 即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2分)(6)认识:明朝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近代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手段”2分,“艰难”2分,“环境”2分)(6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