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
A . 正在兜售“赎罪券” B .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 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
下表为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11.1%

吕后

40%

汉景帝

33.3%

汉武帝

10%

40%

汉宣帝

4.6%

汉元帝以后

70%—80%以上

A . 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B . 治国理念的变化 C . 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 . 统治集团的好恶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 . “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 . “光是画中的主角” C . “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 . “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下图所示的文物是清乾隆皇帝颁赐给西藏 的金瓶,现珍藏于(   )


A . 布达拉宫 B . 大昭寺 C . 罗布林卡 D . 白宫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作用是(    )
A .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美国在1921年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不包括(    )
A . 限制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B . 限制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C . 维护并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D . 解决日益复杂的德国赔款问题
1994—2004年,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比例从41.1%提高到53.4%,1995—2004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化指数则从48.9%提高到56.8%。2001年,全球500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这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 )
A .   制度化 B . 多极化 C . 体系化 D . 全球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诗《朱陈村》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有考古史料为证的本末观萌芽出现在战国。孟柯将商人称之为“贱丈夫”,在理论上正式将农业生产放到首位。而韩非则把手工业与商业称为“末作”,使重本抑末的观点变得更加鲜明。秦朝允许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重要行业。但到西议初年,汉高祖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史”,商人的地位受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所有的冶铁煮盐业收归国官管,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从此趋于衰落,其他行业也因沉重的赋税受到极大抑制。

——整理自王大庆《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 . 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 . 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 . 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 . 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广告词是(

A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楔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市遗址

C 浏览恒河岸边风光,了解象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 参观波斯帝国博物馆,了解行省制,体验伊朗文化的魅力

3.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如要对其进一步补充,最恰当的是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通商口岸开辟到重庆,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经济投资。

……

A.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B.
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D.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1)结合所学,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列举的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现象?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根据1935~1949年《申报》的报道统计,上海市政府先后举办了近30场“集团结婚”,均有上海市长或政府要员现场”证婚”。“集团结婚”办法渐成惯例,被上海下辖县乡政府.商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团体等沿用,在全国其他省市也大同小异,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B.政府行为介入私人生活
C.婚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 D.传统婚姻制度受到冲击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当工人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地缘政治上考虑,这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拒绝了提议。当战争延伸到1916年夏季时,英国的处境相当危险,索姆河一战尤其使英国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改初衷,在1916年夏天接受招募华工的提议,到1917年4月底,30万中国劳工已被英国送到法国前线。
——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材料二 被征往欧洲的华工年龄在20—40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天工作十小时,一周七天,极少休息,华工的到来至少可以帮助相当数目的英、法青年走上前线,直接参战。从这一角度来看,14万华工就等于14万部队……尽管遭受着平等的待遇,华工们仍然忍辱负重在战斗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协约国最终取得一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让西方最终接纳了他们……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还原主等正当要求。
——摘编自《简论华工军团对一战的作用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英国拒绝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参战的影响。
民初著名政论家黄远庸曾写道:“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材料反映了( )
A.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B.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一场大的罢学风潮
C.暴力革命需要先进革命精神指导
D.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