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种思想认识直接相关的政策是(    )
A . 专卖政策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海禁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B . 第一条城市地铁于1969年在北京运营 C . 2016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周年 D . 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开始运营磁悬浮列车专线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路线与分布图。该时期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西汉初期 B . 西晋末年 C . 隋朝末年 D . 三国时期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 . 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有学者认为:“只有新进于文明的野蛮国家,最为可怕,秦国就属于这一种。”秦国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誉为“虎狼之师”,这主要是由于实行(   )
A . 皇帝制度 B . 军功爵制 C . 郡县制度 D . 三公九卿制
古代中国,帝王纪年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19世纪末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孔子纪年;20世纪初章太炎等推出黄帝纪年,为革命党人普遍接受和湖北军政府采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改黄帝纪年为民国纪年。纪年的演变(   )
A . 反映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B . 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 C . 被赋予了政治文化功能 D . 适应了思想解放的需要
表1为明代部分年份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朝(   )

时间(年)

比重

1402

89%

1430

86%

1496

94%

1578

88%

1589

90%

1600

88%

1611

92%

A . 产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 B . 前期商业最为发达 C . 技术革新提高粮食产量 D . 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 .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 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 .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药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A .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 .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C .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 .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1973年4月,基辛格建议美国和西欧拟订新的大西洋宪章,但欧洲盟国对此反应冷漠。1973年9月,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东京回合谈判中,欧洲九国声称如果美国不确定能保护世界贸易的货币体系,西欧将不会实现其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现象(    )
A .   说明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抵制 B . 根源于欧洲联盟建立后经济政治实力的崛起 C . 体现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新一轮变动的出现 D . 调整了美国与西欧之间既定的国际权益结构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
A . 老子和苏格拉底 B . 孔子和柏拉图 C .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 . 韩非和柏拉图

从隋至元 “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 .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 .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 .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 .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各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此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3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社会原因。(7分)

A 上海的贸易区位优势得到凸显 B 广州传统外贸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C 西方资本主义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象发生改变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确立以下目标:立足亚太,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成为能左右亚太局势的地区性政治大国;加强日美欧三边关系,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此可见,日本政府谋求

A.瓜分二战胜利果实                 B.经济的重新崛起

C.主导世界两极格局                 D.政治大国的地位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据报道,几乎所有的新兴国家都优先选择……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组成的基准性货币篮子,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近年来……这三大货币之间的波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毫无规律。很多人开始怀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厌恶自由浮动时代的黑暗。对这种怀念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规范世界货币金融秩序             B.希望稳定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C.盼望重建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D.主张提高欧元的世界影响力

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   ……”,尤其是在微处理器、激光、光纤和人造卫星技术等领域,这种优势更为明显。由此,所有使用这些新技术设备的潜在回报率都得到明显改善。除此以外,信息技术的创新也开始改变我们的经营方式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在格林斯潘看来,美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A.企业合并重组、国家垄断经济        B.企业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信息技术运用、传统产业生产率提高  D.新兴产业出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