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1) 归纳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谈谈你对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变化的认识。 答案: 变化:由新中国成立时的自由迁移到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原因:50年代:"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城市物资紧缺;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农业集体化的需要等。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认识:不同阶段的户籍制度是时代的产物,其变革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