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小华通过偏振太阳镜观察平静水面上反射的阳光转动镜片时发现光有强弱变化下列说法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 阳光在水面反射时发生了偏振,镜片起起偏器的作用 B . 阳光在水面反射时发生了偏振,镜片起检偏器的作用 C . 阳光在水面反射时没有发生偏振,镜片起起偏器的作用 D . 阳光在水面反射时没有发生偏振,镜片起检偏器的作用
一个电容器的规格是20V,5μF,对以下数据及相关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这个电容器只有加上20V电压时,电容才是5μF B . 这个电容器的电容的最大值为5μF,当带电荷量较少时,电容小于5μF C . 这个电容器的电容是5μF,与电容器所加电压,所带电量大小无关 D . 这个电容若不带电,则电容为0
一正弦式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图片_x0020_597642611

A . 该交变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i=10sin (25πt)A B . 该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 C . 该交变电流的方向每秒钟改变50次 D . 该交变电流通过阻值为2 Ω的电阻时,此电阻消耗的功率为200 W
如图所示为水平放置的两个弹簧振子A和B的振动图象,已知两个振子质量之比为mA ∶mB =2∶3,弹簧 的劲度系数之比为kA∶kB=3∶2,则它们的周期之比T A∶TB=;它们的最大加速度之比为aA∶aB=

现在要测量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ρ,电阻丝的阻值Rx≈0.5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现提供如下器材:

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6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待测的电阻丝Rx(阻值约为0.5Ω)

标准电阻R0(阻值5Ω)

滑动变阻器R1(5Ω,2A)

滑动变阻器R2(200Ω,1.5A)

直流电源E(电动势6V)

开关S、导线若干

  1. (1) 下面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测量部分”的电路,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
    A . 图片_x0020_2023306414 B . 图片_x0020_1889648374 C . 图片_x0020_100013 D . 图片_x0020_100014
  2. (2)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选填“R1”或“R2”),并采用接法。
  3. (3) 根据你在(1)、(2)中的选择,在下图方框内设计实验电路图。

    图片_x0020_100015

  4. (4) 实验中,如果两电表的读数分别为U和I,测得拉直后电阻丝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待测电阻丝的电阻率ρ的计算式为ρ=
宇航员来到某星球表面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小钢球以v0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测得小钢球上升离抛出点的最大高度为h(h远小于星球半径),该星球为密度均匀的球体,引力常量为G,求:
  1. (1) 求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 (2) 若该星球的半径R,忽略星球的自转,求该星球的密度.
一小球沿光滑地面以5m/s速度的速度撞向竖直的墙壁,结果以3m/s速度反弹回来,小球与墙作用时间为0.16s,试求在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如图所示,小明将叠放在一起的A、B两本书抛给小强,已知A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两本书在空中不翻转,不计空气阻力,则A、B在空中运动时(   )

_x0000_i1147

A . A的加速度等于g B . B的加速度大于g C . A对B的压力等于mg D . A对B的压力大于mg
在物理研究中,对物理过程或其中的物体,可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构建“理想模型”,这样有助于简化研究过程。为简化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条件许可时,可以把物体视为只有质量的点,这就是关于物体的理想模型中的“质点”。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质点”,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引力问题的是牛顿。关于质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研究地球的运动时,地球不能视为质点 B . 研究G672次列车从宝鸡南站到北京西站的运行时间时,列车可视为质点 C . 研究老师讲课时的肢体动作时,老师可视为质点 D . 研究卫星的运动时,卫星一定不可以视为质点
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
A . 功率 B . 加速度 C . 弹性势能 D . 动能
如图所示,一小车上表面由粗糙的水平部分AB和光滑的半圆弧轨道BCD组成,小车紧靠台阶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且左端与粗糙水平台等高.水平台与物块P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0.2,水平台上有一弹簧,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右端与一个质量为m1=5kg的小物块接触但不固定,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锁定,弹簧的弹性势能EP=100J.现解除弹簧的锁定,小物块P从M点出发,MN间的距离为d=lm.物块P到N点后与静止在小车左端的质量为m2=1kg的小物块Q(可视为质点)发生弹性碰撞(碰后立即将小物块P取走,使之不影响后续物体的运动).已知AB长为L=10m,小车的质量为M=3kg.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1. (1) 求碰撞后瞬间物块Q的速度大小,
  2. (2) 若物块Q在半圆弧轨道BCD上经过一次往返运动(运动过程中物块始终不脱离轨道),最终停在小车水平部分AB的中点,求半圆弧轨道BCD的半径至少多大?
  3. (3) 若小车上表面AB和半圆弧轨道BCD面均光滑,半圆弧轨道BCD的半径为R=1.2m,物块Q可以从半圆弧轨道BCD的最高点D飞出,求其再次落回小车时,落点与B点的距离S为多少?(结果可用根号表示)
如图,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

A . 加速下降 B . 加速上升 C . 减速上升 D . 减速下降

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半径为r,a为它边缘上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小轮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     )

①a点和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②a点和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③a点和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④a点和d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①连接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将质量为200 g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按住小车.

③在质量为10 g、30 g、50 g的三种钩码中,他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 g的钩码挂在拉线的挂钩P上.

④释放小车,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出一条纸带.

  1. (1) 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

    ①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 cm.

    ②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00 m/s.

    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在此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J.(g=9.8N/kg,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 (2) 假设已经完全消除了摩擦力和其他阻力的影响,若重物质量不满足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则从理论上分析,图中能正确反映小车 关系的是__________。
    A . B . C . D .
  3. (3) 此次实验探究结果,没能得到“恒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偏差较大,显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忽视了一些因素.请你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帮助分析一下,造成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有(至少答出两条);

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D  因为向心力的方向与线速度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不做功

                                                                                                                                   

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发电的。请完成下面铀核裂变可能的一个反应方程:           .已知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则此反应中一个铀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为            

科学家观察到太阳系外某恒星有—行星,并测得该行星绕恒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为1200年。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0倍。假定行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圆形轨道。则利用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的量有   

A.行星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B.恒星与太阳的质量之比

C.恒星与太阳的密度之比             D.行星与地球的运行速度之比

 

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它们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B. 两个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其合运动的速度大小等于两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之和              

C. 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之和等于它们合运动的时间

D.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所示,一个倾角为θ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并以某一初速度沿劈的斜面向上滑,至速度为零后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物块在上滑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

 

B

物块在上滑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为μmg

 

C

物块m静止在斜面上后,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μmgcosθ

 

D

物块m静止在斜面上后,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

如图所示,光滑导轨OMN固定,其中是半径为L的四分之一圆弧,O为圆心.OM、ON的电阻均为R,OA是可绕O转动的金属杆, A端位于上,OA与轨道接触良好,空间存在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OA的电阻不计.则在OA杆由OM位置以恒定的角速度ω顺时针转到ON位置的过程中

A. OM中电流方向为O流向M
B. 流过OM的电荷量为
C. 要维持OA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外力的功率应为
D. 若OA转动的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则流过OM的电荷量也变为原来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