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语文

按要求写句子。
  1. (1)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写的。(修改病句)
  2. (2)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缩句)
  3. (3) 母亲说:“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桂花。”(变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现代文阅读

____________

①位于伏牛山深处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园里,红旗迎风飘扬,教室里书声琅琅,校长张玉滚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无论多忙,我都坚持给孩子们上课,每周至少6节课。”虽然已经是享誉全国的道德模范,但聚光灯下的张玉滚朴实无华,一说到学生就两眼放光。

黑虎庙位于大山深处。想走出大山,要沿着牧羊人顺山脊走出的小道,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攀爬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但要刨除穷根,必须从教育开始。

③2001年8月,眼瞅着开学在即,黑虎庙小学还有两个班没有老师授课。老校长找到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准备去南方打工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张玉滚推开当年自己用过的教室门,看见的依然是旧桌子,旧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他鼻子陡然一酸:“老师,啥也不说了,俺不走了!”21岁的小伙子一言九鼎,就这样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的民办教师。

④在黑虎庙小学,有一个传家宝: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左右,黝黑发亮。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挑了数十年,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在不通车的日子里,靠着一根扁担,沿着老校长走过的路,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⑤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再苦再难,也要把学校办下去!”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为了这句庄严的承诺,张玉滚一干就是20年。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了“全能”教师:做校长,同时担任着五年级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的教学工作。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自己动手做实验;没有体育设施,他就带着孩子们爬尖顶山,认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⑥爱是最长久的坚守。张玉滚爱学校、爱教育、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充满感人的细节。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学生们需要的各种物品,他去挑;孩子交不上费,他给垫上……虽然收入微薄,但20年来他资助的学生却超过300名,没让一个孩子失学。他先后救过600多名孩子,培养出31名大学生,这些孩子都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

“扁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这是201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玉滚的颁奖词。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在中国,有许多像张玉滚这样的山村教师,扎根在贫瘠闭塞的小山村,高高擎起教育的火种,照亮了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摘自网络,原文有删改)

  1. (1) 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
  2. (2)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3) 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描写,写出了黑虎庙的。这样写是为了
  4. (4) 第④段与第⑦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关系是。这被当作学校“传家宝”的扁担,有什么深刻含义?
  5. (5) 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独特之处?
  6. (6) 读了文章,你认为张玉滚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看出来的?至少分析两处。
  7. (7) 下面的句子,哪些可以用来赞美张玉滚老师?(    )
    A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找出下面与加下划线词语意思最接近的一个词,将相应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1) 凌乱(  )
    A . 杂乱 B . 复杂 C . 规则 D . 糟糕
  2. (2) 安心(  )
    A . 安静 B . 心情 C . 放心 D . 平安
  3. (3) 讨厌(  )
    A . 担心 B . 厌烦 C . 生气 D . 烦恼
读一读,填一填。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

  1. (1) 这段话共有话。

  2. (2)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到底是怎样写的呢?

我会选词填空。

爱护     保护     爱惜

  1. (1) 每个人都要比自己弱小的人。
  2. (2) 我们要花草树木。
  3. (3) 我们要自己的身体。
课外整本书阅读。本学期,你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吗?请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芝麻的秉性

    芝麻般的事情,不大。芝麻的身份也卑微,其安身处,多在边缘地带,薄瘠得很,人称“望天收”。

种植芝麻,在暮春浅夏时分。起初,芝麻苗弱小,看似刚苏醒的草儿,并不惹眼。气温渐渐升高,雨水一场接一场地来。湿热里,其他的农作物蔫巴起来,这芝麻苗却随风偃仰,渐渐挺直腰身滋滋生长,嫩乎乎绿油油,枝繁叶茂地长成自己的一方风景。

    芝麻长到一尺高左右,开始生出花蕾。随着茎身的伸展,花蕾渐渐密集起来。不经意间,最底下的芝麻花率先开放,白色细长如喇叭,小姑娘似的羞答答,在绿色茎叶之间斜垂着。接下来,其余的花蕾次第开放,渐开渐上,上演着“                 ”的精彩。

    每朵芝麻花下面都藏着一枚芝麻蒴[shuò]儿,暗青色,呈长四棱形。小孩子到田里割草,看到芝麻即将成熟,就会擗一两个来吃。芝麻蒴儿往往由两瓣儿合在一起,一瓣又有两列芝麻粒,由外壳紧紧地包裹着。吃芝麻时,用指甲抠开外壳,让芝麻粒裸露出来放至嘴边,然后猛然一松手,借助芝麻蒴儿外壳的弹性,就可将芝麻粒送入口中。

    待到芝麻的白花开到头顶时,下端的芝麻叶开始泛黄,随后黄色慢慢向上攀缘,黄色叶子越来越多,再由黄转白,直至整株芝麻近乎晶莹透明。叶子脱落后,芝麻就成熟了,要收割了。

农人常把收割芝麻叫作“杀”或“锁”。此时,芝麻秸尚有绿色,用“杀”字恰如其分。趁芝麻蒴儿尚未张开,不会往外掉芝麻,可“锁”得其时。

    收割的芝麻秸被拉回场地,先束成小捆,再把十几捆戳在一起,搭成一个个“人”字形小柴屋以便晾晒。那可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或围着芝麻秸跑来跑去玩打仗,或钻进芝麻秸里过起“小家家”,时不时还能剥开芝麻蒴儿往嘴里倒芝麻。没晾干的芝麻粒也有香味,吃起来还不油腻。

    在“人”字形小柴屋的下面,大人们早已铺好了塑料布。晾晒上几天后,取来芝麻束,倒置着一一捶打。此时,芝麻蒴儿的口已经充分张开,里面的芝麻黑白分明且已充分干透。轻轻摇一摇,整束秸秆瑟瑟作响,芝麻粒如雨点般落下。

    这情景,让人记起《齐民要术》里的描述:“以五六束为一藂[cóng 古同“丛”],斜倚之……候口开,乘车诣田抖擞;倒竖,以小杖微打之。还藂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尽耳。”令人感叹的是,这样的操作方法历经千余年,居然与现在并无二致。

    芝麻分蘖[niè]极少,因此芝麻秸直顺。干透的芝麻秸不但踩起来易碎,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是过年踩岁的最好选择。

    万物通灵,植物也有秉性。古人深以为然。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说:“俗言芝麻有八拗:谓雨时薄收,大旱方大熟;开花向下,结子向上;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膏车则滑,钻针则涩……观此数端,可知其性。”

想想芝麻的一生,这话着实有几分道理。

  1. (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恰如其分:

    ②并无二致:

  2. (2)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 . 最底下的芝麻花率先开放,白色细长如喇叭,小姑娘似的羞答答。 B . 轻轻摇一摇,整束秸秆瑟瑟作响,芝麻粒如雨点般落下 C . 芝麻蒴儿往往由两瓣儿合在一起,一瓣又有两列芝麻粒,由外壳紧紧地包裹着。
  3. (3) 下列句子中应该补充的内容是(    )

    其余的花蕾次第开放,渐开渐上,上演着“       ”的精彩。

    A . 芝麻开花节节高 B . 清雅脱俗 C . 势如破竹
  4. (4) 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人常把收割芝麻叫作“杀”或“锁”的原因是此时,芝麻秸尚有绿色。趁芝麻蒴儿尚未张开,不会往外掉芝麻,可“锁”得其时。 B . 这篇文章记叙了芝麻的生长过程,揭露了万物通灵、植物也有秉性的道理。引用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的话可以删除。 C . 童年的生活妙趣横生。存放芝麻秸的场地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可以玩打仗,可以过“小家家”,还能剥开芝麻蒴儿往嘴里倒芝麻。
  5. (5) 文中提到的《齐民要术》,其作者是(    )
    A . 明朝  李时珍 B . 北魏  贾思勰 C . 唐朝  陆羽
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棵  把  孔  台  双  方  张  户

小树    一尺子    一人家    一电脑

鱼塘    一白纸    一手套    一石桥

根据说话时的情境,给下面人物说的话加上修饰的词语(表示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①“我一定要买那个掌上电脑。”小明地对妈妈说。

②“王刚,你如果想把语文成绩提高,就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张老师地说。

③“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爸爸地说。

口语交际与运用。
  1. (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已密切相关,一些应用于教育的搜题APP应运而生,迅速受到学生的热捧。某六年级(1)班围绕“搜题APP是帮手还是‘枪手””展开辩论,若你是反方辩手,你会怎样辩论呢?

    正方:我方认为搜题APP是帮手。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这就相当于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

  2. (2)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已经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青睐。有人说:现代已经不需要纸质书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②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交往经常会使用礼貌用语,如:初次见面说“__△__”;去别人家中说“__△__”;求人指点说“__△__”;送他人自己写的作品说“__△__”。依次填入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违光临请教奉还B.久仰拜访赐教惠存

    C.久仰拜访请教奉还D.久仰光临赐教惠存

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1) 通过学习《学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 (2) 通过学习《两小儿辩日》,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以下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 虽然《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B . 树木不但能绿化环境,而且能释放新鲜氧气。 C . 因为帛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所以不能普及。 D . 无论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也不能随意对待。
看拼音,写词语。

bǐng  xìng

máng  lù

rì  kòu

qī  chá

yú  ěr

jù  pà

huá  qiáo

féng  rèn

下列词语中,描写城市的一项是(    )
A . 炊烟袅袅 B . 鸡犬相闻 C . 高楼林立 D . 依山傍水
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持石击瓮破之。(    )

A . 完了,一点不剩    B . 司马光 C .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    D . 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
下面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鱼钩”,本文指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 B . 老班长曾用“鱼钩”给病号钓鱼吃,挽救了四个战士的生命。 C . “金色的”借指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 D . 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课内阅读。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綴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响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成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戴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略……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江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润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小声说话。 (___________)
(2)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___________)
【2】文中的”音乐家”指的是________ 和________ 。
【3】文中有许多表示声音的词,请找出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 。全文主要运用的修醉手法是_____ 。
课外阅读。
小猴看见妈妈戴着眼镜读书、写字,奶奶戴着眼镜缝补衣服,它问是什么道理,妈妈和奶奶回答说:“戴上眼镜看得清楚。”
一天,小猴戴起了妈妈的眼镜,模模糊糊;再戴上奶奶的眼镜,头昏眼花,差点儿摔跤。它生气地说:“妈妈和奶奶骗我!”
猴妈妈知道了,对小猴解释说:“奶奶年老了,戴花镜;妈妈戴的是近视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1】妈妈戴的是________镜,奶奶戴的是________镜。
【2】小猴戴妈妈的眼镜感觉是________,戴奶奶的眼镜感觉是________。
【3】这篇短文说明的道理是什么?请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1)小猴不能戴奶奶的眼镜。(  )
(2)小猴不能戴妈妈的眼镜。(  )
(3)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
比一比,再组词。
律( ) 梢( ) 职( ) 厉( )
津( ) 稍( ) 耻( ) 历( )
照样子,写词语。
葡萄灰(颜色)________ ________
邯郸学步(寓言故事)________ ________
源源不断(AABC)________ ________
无忧无虑(ABAC)___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