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1876年,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 . 《民报》 B . 《申报》 C . 《每周评论》 D . 《新青年》
华东野战军通过哪一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A . 孟良崮战役 B . 沙家店战役 C . 青化砭战役 D . 临江战役
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侧年画应张贴于(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局部抗战时期 C . 全民族抗战时期 D .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赔款尚有时,割地永不还”列强割占领土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最为严重的影响,其中割占我国领土面积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是(   )

A . 沙俄   B . 英国  C . 法国  D . 日本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哪些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资本输出?
  3. (3) 材料三中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缠满绷带的病躯”所反映的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中国遭到如此劫难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如图,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

A . 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 . 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 . 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878年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是(   )
A . 曾国藩 B . 左宗棠 C . 陈宝箴 D . 丁汝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 (1) 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 (3) 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1842等,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载:(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总之,它让我们获得的比想要的还多,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  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 (1) 材料一中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的目的是什么?
  2. (2) 说出材料二中严复影响最大的译著,书中提出的进步观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谈谈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5. (5) 列举史实说明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日军南京大屠杀
1908年,如果一位读书人去从事下列活动,他不可能做到的是(   )
A . 在轮船招商局工作 B . 成为科举考试的状元 C . 从《申报》上了解一些社会新闻 D . 看电影《定军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表明了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求真精神;它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它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摘编自教育部下发的文件

材料二:

  1. (1) “十四年抗战”开始于哪一年?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林则徐被称为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他(    )

A . 领导了著名的虎门销烟 B .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 编著了《海国图志》 D . 推动了清朝政府的改革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1. (1) 这首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2. (2) 材料中“讲起‘八一’历史长”,计算一下“八一”历史到2011年时间有多长?
  3. (3) 这段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怎样一条革命道路?这一探索过程说明了什么?
“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使(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如图中的废墟上,我们可以回顾的历史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A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重庆谈判 D .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
1899年,某一学子要到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去学习,你为他推荐的学校是(  )

A . 京师大学堂 B . 燕京大学 C . 北京大学 D .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