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陈独秀《新青年·警告青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    )

A . 自强和求富 B . 民主和自由 C . 自由和平等 D . 民主和科学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   )

A . 毛泽东  B . 朱德  C . 陈毅  D . 贺龙
综合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海,见证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耻辱与抗争,落后与发展。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同学们前往上海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相关任务。

资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资料二:

资料三:1919年6月4日,北京学生被大批逮捕的消息传到上海。4日下午,学生们纷纷上街游行示威。6月5日,上海的日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的工人首先罢工,揭开了上海大罢工的序幕。当日,商人也进行了罢市,学生进行罢课,与罢工工人结成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对运动的发展和最终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访旧址,重温峥嵘岁月】

  1. (1) 材料一中,同学们在《中外旧约章汇编》一书中查到以上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出自什么条约,使上海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2. (2) 材料二中杂志是同学们在博物馆发现的。它在上海的创刊,正式吹响了什么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
  3. (3) 根据资料三指出五四运动中出现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新生力量是什么。
  4. (4) 图一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在哪一口号下创办的?
  5. (5) 中共一大是哪一年在图二会址召开的?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洋务运动 D . 辛亥革命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其主要说明(    )
A . 它们失败的相同根源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 . 它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 .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 . 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行不通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仿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内容应出现在(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里”指的是我国的(    )

A . 重庆市        B . 北京市 C . 天津市        D . 上海市
下列毛泽东经历的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参加了遵义会议

③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④指挥红军四渡赤水

A . ②③①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③②④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 虎门硝烟 B . 鸦片战争 C . 洋务运动 D . 辛亥革命
如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 . 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义和团运动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简表

——根据岳麓书社初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在历史和领土着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王毅强调,如果日本某些人要执意为当年的侵略历史翻案,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也都绝不会容忍和姑息。王毅指出,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招提寺是谁设计和建造的?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推动了哪次重大社会变革?
(2)完成材料二表格中的空格处内容。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古代和近代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
(4)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材料四中我国立法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的意义

阅读文本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文本中,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语句是(   )

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引发了一场影响近代中国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从1912年到1919午,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③摆脱了封建制度的阻碍

④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毛泽东点燃“星星之火”、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  )

A . 中央革命根据地 B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 广东革命根据地 D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在徐州会战中,最能体现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战役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临沂战役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
①照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报纸的传入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  )”

①民权    ②民主    ③科学    ④自由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 . 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C .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 . 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