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九十五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维新变法运动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鼠首和兔首。直接导致这些文物流失的事件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 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开始 C . 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 .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领导机构:

湖北革命组织与共进会。

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  )

A . 毛泽东 B . 朱德 C . 彭德怀 D . 周恩来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李宏同学用A、B、C三张照片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分别写出A、B两位人物的重大贡献。
(3)图D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小明同学想参观图E中的“中共一大会址”,请问他应前往哪一城市?中共一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5)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 中共“一大”召开 C . 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D . 蒋家王朝的灭亡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下属于一百年前建党会议内容的是(   )
A . 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B . 确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 C . 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D . 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如下两个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     ②以史为鉴,牢记仇恨,走对外扩张之路       ③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发展     ④把抗战的正义性永久性地固定下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战,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是(   )

A .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B .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 .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 .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 .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 . 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 . 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 . 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即1921年)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思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国共产党七大 D . 井冈山会师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戊戌变法
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是(    )
A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B . 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 . 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 . 提倡“自强”“求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 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下表是中华民国颁布的一些法令条例,据此可推断民国政府(    )

法令条例

出处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未去辫者……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以违法论

《剪辫令》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A . 废除了科举制度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推动近代化进程 D . 封建残余思想已被清除
学习与创新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14世纪以来,中西方在许多领域进行创新,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9世纪,中国的技术创新多来自农业发展,比如耕作制度的改进与新品种的培育。而西方的技术创新多出自科技领域的发明。

材料二:14~19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创新倾向于维护专制统治和民族统一,而西方制度创新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19世纪以来,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于是走上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1. (1) 写出“中国的技术创新多来自农业”的最主要原因,指出“西方的技术创新多出自科技领域的”根本原因,并列举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幅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3. (3) 请写出一例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重大实践名称。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和英军谈判 B .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 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刘伯承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这反映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 国民党军队腐败 B . 人民积极拥护 C .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 战略战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