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看他主张(     )

A . 求富自强 B . 变法维新 C . 共和革命 D . 民主科学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9 年12月召开的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如图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找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会选择的图片是(    )

A . “一大”会址 B .    南昌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遵义会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年代尺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78年12月18 E1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的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自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 (1) 请将材料一中年代尺A、B两空补充完整。联系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途径的过程体现了什么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完全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的理由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将国情与哪一基本理论相结合的结果?请再举出历史上党运用该做法取得的成果一例。

  4. (4) 你从以上民族复兴道理的探索过程中受到什么启发?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 .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 .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D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吴玉章作诗:“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记者记述了1900年天津火车站这样的一幕:“每一次射击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他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这描写的是(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A . 洋务派 B . 顽固派   C . 维新派  D . 革命派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年,地点是,后转移到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割占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    )
A . 英国、美国 B . 英国、法国 C . 英国、俄国 D . 俄国、日本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其中在井冈山可以追寻到的是(  )

A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 成为了敌后抗日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放在一起研究,其依据是(  )

A . 思想解放运动 B . 民主与科学 C . 近代化的起步 D . 自强维新
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李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重大事件

相关史实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A.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

B.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

C.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D.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 B . 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 C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D .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想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文中的这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新民丛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新华日报》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个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 推翻清朝政府 B .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挽救民族危亡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扶助农工
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材料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

A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 发动北伐战争 C . 发动台儿庄战役 D . 解放南京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完全对应恰当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一一民间小调

    材料二: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描述的什么事件?几十万军队奉谁的命令让出沈阳城?此人对日军进攻采取什么政策?
  2. (2) 由于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什么事件的发生?事件的组织者分别是谁?发动这一事件目的是什么?
  3. (3) 中国共产党派谁为全权代表前往参加谈判,解决材料二反映的事件?这一事件在我党积极努力下最后得到怎样的解决?
  4. (4) 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抗日。有两位音乐家创作了音乐作品鼓舞抗日,你能说出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和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