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与“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相关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经历了(     )

A . 7年 B . 6年 C . 8年 D . 14年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 .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 .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 . 解放思想,宣扬革命 D . 发动民众,推翻政府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你认为把皇帝拉下马的是下面哪一个人(    )

A . B . C . D .
2010年5月,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使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入世界。但在晚清时期,上海却是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被追开放的,最先把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天津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下列选项中与李宗仁有关的是(   )

A . 指挥台儿庄战役 B . 指挥平型关大捷 C . 指挥百团大战 D . 卢沟桥事变中率部奋起抵抗
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请回答:
  1. (1)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下表。

    战争

    战后签订的条约

    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2)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请写出中国人民抗争的2个事件。
  3. (3) 从近代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学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提出于(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于(    )

A . 1931年9月18日 B . 1937年7月7日 C . 1936年12月12日 D . 1937年8月13日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七七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材料二: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3. (3) 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他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C .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小王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某件文物中标有“民国16年”,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应是(   )

A . 1927年 B . 1928年 C . 1926年 D . 1937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据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华社2020-05-10)

概括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围绕该主题思想,列举除材料中两次“武汉保卫战”以外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思想明确,至少结合三个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 .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C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 . 《青年杂志》改称《新青年》
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于孙中山,这主要原因是孙中山提出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纲领。这纲领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自强、求富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与科学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 .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 维护清王朝统治 C . 迫使清政府妥协 D . 镇压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斗争
下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

A .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 . 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见下图)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忻平所著。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南京大屠杀 D . 百团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