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以下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 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 .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 . 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提出此言论的背景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 B .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 中国共产党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 . 阅读《申报》 B . 参观“轮船招商局” C . 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 . 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
A . 康有为 B . 李鸿章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一百年前的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用他们的满腔热血掲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在他们身上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   )
A . 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 . 保卫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C .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D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读图:下面是小明拍摄的两幅照片和收集的图片以及作的题记。

(1)请写出A、B 两图片相关的重大会议。
(2)这两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
(3)这两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各有什么重大意义?
(4)根据C图的的信息,中国当时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有什么意义?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司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平型关大捷
1842年,从这个被清廷称为“万年和约”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中国步入了百年屈辱史。这一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毛泽东 D . 孙中山
世界各国关于人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通过下图你会得出怎样的正确结论   (      )

A . 人是上帝创造的 B . 人是女娲创造的 C . 人类是进化而来的 D . 人是猴子变来的
清朝时期,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的是(    )
A . 康熙帝 B . 乾隆帝 C . 嘉庆帝 D . 道光帝
19世纪末的民谣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与这首民谣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曾这样描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该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体现“求富”思想的活动是(    )
A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 创办轮船招商局 C . 创办大生纱厂 D . 设立京师大学堂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兴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1897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藏等人筹办内河轮船公司、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潮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这一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在此思想引领下,战后欧洲人是如何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
  3. (3) 材料二中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变法是什么?这次变法对当时社会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布满着荆棘和刺丛”?
  5. (5) 根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要“实现现代化,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6. (6) 材料三反映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指什么?(请举两例说明)
  7. (7)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8. (8)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如何应对众多的危机和挑战?
  9. (9) 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词中与如图定格的历史瞬间相关的是(    )

A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人物。
  1. (1) 近代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2. (2) 著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3. (3)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军长是——
这是嘉兴南湖公园上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现在南湖公园已经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艘船就是供人们参观和瞻仰的。
请回答:你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吗?假如你是这的导游,你怎样向你的游客介绍那段难忘的历史呢?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写道:“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他说西安事变是“幸事"的原因是(   )
A .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C .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
A . 提出三民主义 B . 推翻封建制度 C . 建立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