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兴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1897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藏等人筹办内河轮船公司、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潮流?
(2)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这一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在此思想引领下,战后欧洲人是如何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
(3)
材料二中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变法是什么?这次变法对当时社会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4)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布满着荆棘和刺丛”?
(5)
根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要“实现现代化,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6)
材料三反映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指什么?(请举两例说明)
(7)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8)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如何应对众多的危机和挑战?
(9)
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答案: 北魏孝文帝;民族融合。
因素:二战使欧洲国家遭受重创,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欧洲成为美苏“冷战”战场,急需维护自身的安全。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思想启蒙。
根本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充满机遇和挑战。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挑战: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
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或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或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战争问题、环境问题。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或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②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启示:①改革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②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经济体制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④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⑤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