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14年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1. (1)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 (3) 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下面是一不完整的“历史事件列表”,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表列出的事件发生在(    )

时间


 1840年

  1898年


历史大事件

郑成功登陆台湾

鸦片战争

京师大学堂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A . 古代 B . 清代 C . 近代 D . 民国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 井冈山会师 B . 红军长征 C . 挺进大别山 D . 进行三大战役
为了形象的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下列四部电影与此战争无关的是(   )

A . 《大决战》 B . 《挺进大别山》 C . 《血战台儿庄》 D . 《渡江侦察记》
陈独秀《新青年•警告青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间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胡适和鲁迅。
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极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该条约是(  )
A . 《马关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南京条约》 D . 《瑷珲条约》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的是(    )
A . 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B . 袁世凯制造了“宋教仁案” C . 孙中山等号召讨伐袁世凯 D . 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他是(    )

A . 曾国藩 B . 左宗棠 C . 张之洞 D . 李鸿章
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①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②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③辛亥革命中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全面瓜分中国的新阶段是在(    )

A . 鸦片战争以后 B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C . 中法战争后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国民党军队血战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的将领是(    )

A . 林彪 B . 李宗仁 C . 张学良 D . 傅作义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
A . 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B . 总结戊戌变法失败教训 C . 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 D . 变法失败转向史学研究
近代化探索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粱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顾《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遇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该运动以文化激荡出新型政治与思想形态,以鲁迅为主脉的新文学创造因此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斗争空间,几代青年受此影响。……该运动创造的不仅是文化与政治的空间,更开启了新的历史动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它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核心思想与经验。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

  1. (1) 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特点。
  2. (2) “中国的失败”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公车上书”之后,他们找到的“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是什么?分析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4. (4) 材料四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它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核心思想与经验”?
  5. (5)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是(    )
A .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 .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 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 .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下列事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A . 红军强渡大渡河 B . 红军四渡赤水 C .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  )

A . 周恩来 B . 蒋介石 C . 廖仲恺 D . 叶挺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 . 创办近代工业 B . 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 . 矢志为变法献身 D . 兴办大生纱厂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 . 盲目排外 B . 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 .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 . 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世界现代史上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和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分别是(    )
A .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 B . 德国、埃塞俄比亚 C . 意大利、中国 D . 日本、中国